三、窮則思變(2 / 2)

中央知道,在當時的條件下,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要形成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條條,是不可能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們幽默地傳播著*被第二、第三次打倒時被據以批判的名句:“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看人們講話的語氣,顯然是讚賞有加的。*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後,實際上也在探索著前行的路。這時,人們看到中央的想法是:不要爭論,少說多做;摸著石頭過河,不行就回來。

事實上,這也難為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因為在當年的中國,一是極“左”的理論宣傳了二十多年,形成了很多思想理論禁區;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全新的事業,前人沒有搞過。在工作的時候,錯誤和學費是要交的。

當時的gd沿海地區,因為毗鄰香港、澳門,與外資在經濟上一直聯係緊密。隨著國內政治氣氛的緩和,華僑、華商不斷來祖國投資探路,而處在經濟活躍區的gd省領導人中,也不乏行家裏手。他們就像當年**依靠人民群眾奪取政權一樣,看到這些發展經濟的機會,腦海中閃現出中央叮囑的:“要殺開一條血路來!”於是,gd就有了“先走一步”的政策優惠。

有一首歌描寫了當時改革開放的神來之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

春暉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啊!中國,啊!中國,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

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

……

大家知道,這個老人畫的圈裏邊就是今天sz的其中一小部分,當時,由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用鐵絲網圍起來,叫“二線海關”。圍住的部分就叫“sz特別經濟行政區”。

大家也許不太知道sz地名的由來。如果顧名思義來理解,圳者,乃小溝也;深:則比普通的小溝大一點、深一點而已。因此,原來的sz的地名也許大體講的是sz河周圍羅湖口岸邊的小地方。

三十年前,香港人通常說:“過sz,”就是指過羅湖口岸。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當年的sz地名的上層地名是羅湖,羅湖地名的上層就是ba縣,而縣政府的地址就設在現在的東門人民北路周邊地區。也是三十多年前,gd內地人來sz,通常說:“去ba。”而ba縣屬於現在叫hz的惠陽地區管轄。所以,sz起碼是ba縣轄下的一個小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