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計篇--1.謹慎...(1 / 3)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開篇,號稱孫子兵法的戰略論,是全書的總則。孫子的戰爭觀、謀略觀及戰術思想在本篇中都有十分精彩的闡述。

##1.謹慎是一種大智慧

人們不管做什麼事,謹慎的性格總是獲取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處理人際關係中,自然也不能例外。慎於行,是事業必需的規則,是人生必備的性格品質。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始計篇》

譯文: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認真探討研究的。

解讀:

《始計篇》開宗明義地指出了“戰略”的內涵。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裏集中講了對待戰爭的態度,體現在一個“慎”字上。這就是孫武重戰慎戰的思想。

戰爭是關係著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們不能不認真研究它。孫子從戰略的高度概括了戰爭存在的意義。這一出色的判斷,如今已被人類史上無數的軍事實踐所證明。

率領諸軍伐吳,這是大軍事家劉備一生中最後一次演出。劉備不聽群臣勸阻,一意孤行,把個人感情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將大量軍馬帶上了不歸路,損兵折將,自己也喪身白帝城。這場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他完全違背了孫子的慎戰思想,戰場上是絕對不允許衝動的。

公元222年,三國時期的吳、蜀、魏三國還在相互爭戰。

這一年的2月,蜀國劉備率領4萬大軍沿著長江南岸,翻山越嶺,準備攻打吳國。蜀軍從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後長達700裏。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間則是燈火通明,其陣勢真是咄咄逼人。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如此大張聲勢來進擊吳國呢?

原來在公元219年,吳國和蜀國在荊州打了一仗,這一仗,蜀國不僅丟失了重鎮荊州,而且喪失了一員大將關羽,從而使劉備準備分兵兩路北取中原的計劃破產了。劉備又哪能吞下這口氣呢?於是,借口給關羽報仇,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魏國的曹操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機消滅蜀、吳兩國。正因為這樣,蜀國許多有見識的人都勸阻劉備不要輕易發動對吳國的戰爭,而要和吳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魏國。可是,劉備根本不聽大家的建議。

其實,吳國對蜀國的進軍早有準備。吳國的孫權一方麵與魏國交好,以防止兩麵受敵,同時派陸遜為鎮西將軍,統領李異、劉阿進駐今天的巫山、林歸,加強西線的防禦。為了爭取主動,孫權還寫信給蜀國,要求重歸於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兩敗俱傷。但劉備決心已定,一心想打敗吳國,堅決不同意和好。於是,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5萬人馬去阻止劉備的進軍。

劉備小兵沒幾天,很快攻占了吳國土地二三百公裏。他繼續進軍,隨行的官員黃權勸阻他說:“吳國人打仗向來是很勇猛的,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水軍現在是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可是要退兵可就難了。而讓我當先鋒,在前而開路,陛下你在後麵接應,這樣比較穩妥。”誰知,這時的劉備心急火燎,一意孤行,哪裏還肯聽別人的話,他要黃權守住江北,自己親自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