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對大棋局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全球貨幣貶值速度將加快
日本央行大規模的注資行為不僅會惡化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還必然會影響到日元彙率,進而對人民幣彙率和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造成重大影響。
由於日元彙率持續上升,此前套息的資金就會從相關市場撤退,以換回日元償還貸款,這將促使日元進一步上升,從而加劇資金回流。日元套息交易已然為國際金融市場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
日本的超級寬鬆貨幣政策將讓那些打算采取緊縮貨幣政策的國家,重新評估自己的計劃。首先,一旦日本經濟成為引發新一輪全球經濟衰退的導火索,那些原本就處在不確定性中的國家將因對未來的恐懼而展開自救,跟著日本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
其次,日本開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似乎沒有任何底線可言,比美聯儲的定量寬鬆政策更“寬”更“鬆”,而且,日本這樣做似乎有天然的理由,人們即使有怨言也無法給予太多指責。那麼,其他國家就會默默地效法日本的做法,爭相實行量化寬鬆的政策,爭先壓低彙率與利率,以爭奪國際市場份額。
這實際上意味著,新一輪彙率戰打響。
結果就是:貨幣的貶值趨勢將加快——並且是全球性的。
而且,日本注入市場的天量流動性,在當市場認識到日元貶值趨勢不可避免時,部分資金會流入其他經濟體,或者大宗商品市場。
結果就是:全球資本很可能同貨幣市場一起,進入新一輪的泡沫周期。
日本核電站爆炸影響新能源發展路線
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一直是人類的夢想,但這一夢想在日本核電站因地震出現一係列問題後,至少會受到挫傷。這說明,探索、研究新能源之路,依然漫長,人類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依然將繼續下去。
核電站讓世界各國憂心忡忡。因為,再好的安全措施,也無法抵禦天災。誠如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所言:“在我看來,事故的發生不是由於設計存在問題,也不是人為的錯誤。事故的發生是由於史無前例的自然災害……”
而像大地震這種自然災害人們根本無2011年3月12日,德國斯圖加特,反核民眾舉行示威遊行,
抗議政府計劃延長某些核電站的使用時間
法應對。也就說,核安全根本無法保障。3月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宣布,德國將暫時關閉1980年以前投入運營的7座核電站,同時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默克爾說,日本核電站事故表明,“核電站的規劃設計在大自然的威力麵前是不夠的”。
瑞士已經停止了對三個新的核電站的審批程序,以便對安全標準重新進行審查。印度已經下令對所有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則說,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其他資源,沒有必要發展核能——至少從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傳統能源的安全性是無可比擬的,新能源對它們的替代,依然遙遙無期。
壓力最大的恐怕還屬法國。法國全國78%的發電都是依靠核能的,民眾的憂慮和反對可以想象。因此,近來法國在對待利比亞態度上非常強硬,除了自身利益的原因,與迫不及待地轉移目標也不無關係——至少,能夠為法國政府爭取時間,一旦日本的核危機化解,政府的壓力也會驟然減輕。
日本三座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對許多人所說的“核複興”,也就是利用核能替代化石燃料的趨勢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世界各國計劃或者正在建造的核反應堆有155個,其中大部分在亞洲,而美國自從1979年賓州三哩島核電站發生事故,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建造新的核電站。這本身說明了什麼?
當核能被排除在外,那麼,人類隻能向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煤炭等傳統能源靠近,而這必然會對相關品種產生深遠影響。
世界經濟從通脹到通縮,麵臨全麵衰退風險
各國對經濟的激烈的人為幹預,正在扭曲經濟原本的運行規律和運行路徑,這將加劇相關國家之間的博弈。全球各大經濟體,都在透支自己的資源。這意味著,貨幣超量發行推動起來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走向盡頭。
當今四大經濟體中,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歐洲飽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日本的債務危機又加上地震、海嘯、核爆炸重創,接下來中國泡沫再一破滅,全球經濟將從通貨膨脹向通貨緊縮過渡,而在這一過程中,不計其數的財富將蒸發。
日本地震加劇了相關經濟體之間的博弈。
為了應對危機,日本有可能拋售美國國債。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國,截至2011年1月份,日本持有8859億美元美國國債。日本的拋售行為必然會給美國國債帶來巨大壓力,推高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提高美國的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