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no、827 大結局(1 / 2)

no、827 大結局

黃俊明的武當山生活可以說簡單至極,來到唐朝這麼長時間,說句實話,還真沒有像現在這樣清閑自在,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來到大唐這麼長時間的經曆讓黃俊明對這個時代更加了解,大唐的繁榮,大唐的強盛,並不像曆史書那樣寫的簡單。相反,大唐在曆史上的種種榮耀確是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的。或許有許多人思想超前,或許有許多人,做到了這個時代最難做到的事情。可是礙於諸多因素的幹擾隻能泯滅與曆史的長河。

若不是黃俊明還有一個仙人的身份掛在那,或許早就和大唐曆史當中這些名聲不響的人才一樣,在這個時代默然而亡。然而不得不說,除了本身的道士知識,黃俊明比之大唐人唯一拿得出手的,也隻有他那領先了曆史一千五百多年的記憶了。

為了不讓這份記憶消散,黃俊明奮筆疾書的書寫著,他知道,或許他寫的這些東西暫時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接受,但絕對不會有人將他寫的東西棄在一旁,因為他可是仙人!下凡的真仙!總有一天會有人,把他寫的這些東西翻出來學習研究的。

起初黃俊明隻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時間一長他不禁發現,原來他寫的東西除了有關道教的,剩下的大多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這三個門類。 ,黃俊明的這些思想事完全超脫於唐人的。這點毋庸置疑。在他的書的頭一頁,他寫道:“貧道百年子。常聞世有三千大道,條條皆可成聖。貧道甚信,故常聞道,以求超脫。然時常日久,盤點所學。甚雜不精。失之本心。故自仙下凡。來唐問心。貧道觀唐,民純官賢,是為大國也。故留唐觀之,更覺如此。思所學,覺可用於唐。故留此書,盡錄貧道之所學,望唐人習之,於國於民豈不幸載?”

黃俊明的書,寫的很快,除了開頭半文半白序言,剩下的全都用大白話寫成,完全是思維所致,筆下如神。而武曌也留在黃俊明身旁,平常端茶倒水,研磨潤筆。整理稿件,一師一徒倒也樂在其中。

每次遇到讀不懂的段落,或者是不明白的言論,武曌總會發問,黃俊明也樂得對其解釋,這一來二去,武曌成了對黃俊明的書最了解的人。可以說,黃俊明在書中的理念,武曌可是熟稔於心。

黃俊明和武曌在武當山上,一呆就是五年,這五年中,突厥滅了,成為了唐朝的草場,全唐無乞,政通人和。無人不以自己是唐人而感到自豪。佛教正式改換了理念,成為道教的一個小小的分支。這倒讓所有人沒有料到。甚至連儒家,也慢慢的開始親近道教,不斷地吸收著道教的種種思想,來去除自己的弊端。也算是提前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的三教合一。

黃俊明的那些徒弟早就成了一方大才,世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帶著讓黃俊明的聲望也上升了一大截。李世民更是親自下旨祭天,冊封黃俊明為大唐神道。更將這道旨意下發到全唐的各個角落,讓黃俊明成為了唐人除了皇帝之外最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