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眼見農莊經營得越來越好,俾斯麥就離開家鄉,到英國和法國遊曆了半年。這次遊曆,極大地開闊了俾斯麥的眼界。
從英法回來以後,俾斯麥跟申豪森的另一個莊園主布蘭肯堡一家成了好朋友。這家人真心地接納俾斯麥,在1845年,他們介紹俾斯麥認識了另一個莊園主小姐約翰娜·馮·普特卡默爾。這個後來成為了俾斯麥夫人的女孩子,是個賢良淑德的好女人,也成了俾斯麥一生的賢內助。
就在俾斯麥安心地當地主的時候,柏林那邊的國王換人了。
1840年,普魯士的第五任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病逝。這位國王在年輕的時候,銳意進取,倡導改革,帶領普魯士走出了拿破侖時代的低穀。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腓特烈.威廉三世越來越保守。
他沒有兌現當年暫住在東普魯士的時候,向老百姓許諾要編製憲法的諾言,還強烈抵製立憲運動。此外,他還出兵鎮壓過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等好幾個地方的革命。
腓特烈·威廉三世死後,他時年45歲的長子繼位,稱為腓特烈·威廉四世,也就是普魯士的第六位國王。
翻回頭再說俾斯麥。
1847年初,俾斯麥同約翰娜定了婚,自己也當上了當地的河堤監督官。
河堤監督官,不用多講就是一個芝麻綠豆的小官,可是對於俾斯麥來講,這種小官天高皇帝遠,自己說了算,所以就很愛幹。2月份,他戰勝了易北河一年一度的淩汛,保護了周圍的農田和牧場,開始樹立起自己的好名聲。
還是在這個月,代表薩克森參加普魯士議會的一個議員病倒了,雖然俾斯麥他們家在波拉美尼亞的申豪森,跟薩克森八杆子打不到一塊兒去,但是憑著朋友們在官場裏的關係,大家就給俾斯麥找了一門薩克森的遠房親戚。於是,33歲的俾斯麥就再次來到了柏林。
這次,他可不是那個浪蕩大學生了,而是坐在國家議會裏代表薩克森的一個堂堂的議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