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人的心目中,他老人家更是已經達到了神的境界,被譽為“普魯士永遠的軍事神話”,以至於很多人連他老爹(就是那個抽劣質煙啃土豆的士兵國王)都忘了,一提到普魯士軍隊,就是“腓特烈大帝親手締造和指揮的”。
盡管打贏了這兩場神話般的勝仗,小國普魯士被俄奧法三麵包圍的戰略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進入1758年之後,隨著三國聯軍實力的不斷加強,普魯士作為一個小國的劣勢就越來越明顯了——後備兵源不足,前線的損失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除了英國以外沒有盟友,國際上相對孤立;財政上、後勤上都越來越捉衿見肘,等等等等。因此,盡管有腓特烈大帝這麼一個全德國上千年也出不了幾個的戰術天才領軍,盡管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贏得了以少打多的戰役,但普魯士整體的態勢卻越來越不樂觀。
1758年8月25日到9月1日,腓特烈大帝統帥的3.7萬普軍在東線和5.7萬俄軍打了曹恩道夫戰役。盡管普魯士軍隊消滅了1.8萬俄軍,最終擊退了對手,但自己也付出了1.28萬人的損失。
10月14日,腓特烈大帝統帥的3萬普軍又在南線和10萬奧軍打了霍克齊戰役。這一仗,腓特烈被奧地利的道恩元帥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了包括兩名元帥在內的9000人部隊,被迫撤退。
1759年8月12日,普軍和俄奧聯軍又打響了庫勒斯道夫戰役,這次雙方的交戰人數是5萬對6.4萬。由於不熟悉地形,再加上連年戰爭導致普軍的精華喪失殆盡,軍隊中有很多奧地利和德意誌其它邦國的俘虜兵濫竽充數,整體戰鬥力嚴重下降,這一仗就成了腓特烈一輩子最大的一場敗仗:總計損失1.9萬人,在戰場上被迫退卻。
接下來,三國聯軍零敲碎打,在一個又一個小戰役中有效地消耗著普軍的兵力。腓特烈大帝盡管在1760年8月14日的李格尼茨戰役和11月3日的托爾高戰役中取得了戰術勝利,可是麵對著數量差不多達到自己五、六倍的三國聯軍,腓特烈大帝隻好步步後退。到了1761年底,七年戰爭初期參戰的所有普魯士老元帥全部陣亡,全軍5500名軍官能打仗的隻剩下了1500人,西裏西亞被奧地利占領,連普魯士的首都柏林都被俄國和後來參戰的瑞典的聯軍團團圍住,一籌莫展的腓特烈大帝隨身揣著毒藥,準備一旦柏林城被攻破,就自殺殉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