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如果將某人的心視作太陽,就注定要承受刺眼的疼,也一定會經曆淚流。

但有太陽終究是件好事吧,能像誇父一樣因為追逐而毀滅,聽起來已夠壯美。

1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人一般都怎樣比喻孤獨?你的腦中肯定出現過一潭死水,一株枯萎的盆栽,一條翻著白肚子漂在水麵的金魚……孤獨好像理所應當地長著一張醜陋的臉,照鏡子的時候讓人極不情願去麵對。

孤獨的狀態是什麼?通常是一個人待著,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做,或者獨來獨往,沒什麼朋友。我在小說裏常常看到這樣的形象,比如在讀村上春樹的《1Q84》時,男女主人公經曆著平行世界所帶來的巨大的孤獨感。有時候我們好像會覺得自己也是身處平行世界中的一個,另一個世界裏有你想要的生活,你愛的人也住在那兒,一個你意識中永遠無法與之產生交集的烏托邦,於是你感到無邊的寂寞。

我認為寂寞是孤獨的第一個表象。寂靜得沒有聲音的住所和一個落寞的背影幾乎是絕配。但我們有很多方法排遣這種感受。與朋友相約出門玩樂,或者讓自己完全沉醉在一件事中,或許是你的愛好,或許是你的工作。但就算你是社交高手、工作狂,甚至是充滿天分的藝術家,當你無所事事的時候,你仍然覺得不自在,或者說你根本就是在通過種種活動逃避,逃避人很容易感到寂寞這個事實——那些消遣方式的效用都是十分短暫的。

作為人類,對事物周期性的熱情消退後,會開始懷疑自己在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是否有意義。工作和生活的目的浮於表麵,如果不依賴這些東西,有什麼可以真正帶來慰藉,填滿自己?在生活像海綿一樣漸漸有了洞孔時,空虛順勢產生了。它是孤獨更高級的表象。人們會通過大吃大喝、瘋狂購物來滿足欲望,填補空虛的感覺,但快感非常短暫。然後人們會利用情感關係,利用性愛這種更具擴張性的欲望來試圖解決這一矛盾。性是抵達天堂最快的途徑,用性愛來填補空虛似乎是最合理不過的方式,但人類內心的空虛並不是大麵積的,它是幹涸的裂痕,是一些難以名狀的瘙癢。這樣的空虛是由微小的寂寞日積月累而成,肉欲帶來的難以抗拒的誘惑,卻像洪水猛獸般猛烈,會衝破內心的隘口,讓空虛決堤。

嚐試過的人最終都會知道這是對肉體和情感的透支。一時的放浪形骸難以填補長久的空虛。

我們在這些孤獨的表象中,消耗著肉體和精神,慢慢把自己掏得更空。原因是什麼?是慣性地排斥孤獨感,把它想得太過消極,而不去認清它的實質。有誰沒在體驗著孤獨呢?從小到大從始至終每天陪伴我們最多的就是孤獨。存在即合理,上帝既然把這種情感根植在我們心中,那一定是一種慷慨的給予。

有沒有吃過酒心黑巧克力?黑巧克力質感硬,味苦濃。當味蕾將這種味覺信號傳遞到大腦時,或許難以產生愉悅的感覺。而有些人已經吃到了酒精,卻大驚小怪地覺得難以忍受。其實無論在任何階段放棄品嚐,你都沒有機會再去回味,個中滋味絕不僅僅是酸苦,而是綿長的香甜醇厚,讓人心醉。就像孤獨,被我們既定印象中的寂寞和空虛的外在味覺所包圍。但透過它們你可以嚐到孤獨的回味。我們為情緒的表象而終日感到苦澀,不過是自己從未讓心好好沉澱一回。

2

哪怕是擅長表演的人也會有人群恐懼症。

我原本以為這屬於間歇性精神病的一種。

我從小就不害怕上台唱歌,也不怕當著大家的麵詩朗誦。因為那些是我所擅長的事,加上天生表現欲強,隨時想展示給他人看。其實我一直認為沒有表現欲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人都想得到正麵的注意,除非在某些需要展示自我的場合留下了被嘲笑的陰影。表現隻是為了確定自己是否擅長某些事,或者表現的效果是否能活躍氣氛。

但有一種情況與之矛盾。當你一個人走在街道上,或一個人去餐館吃飯,看似稀鬆平常,但別不承認,那種感覺一定如坐針氈般煎熬。因為這個時候你好像沒有理由表現一些自己的個性,你麵對陌生人群無話可說,與世界暫時失去具體的連結。但你的表象依然要接受每個目光的評斷,這時候,沒有表演任務的表演者同樣會害怕被注視,沒有立場、赤裸地被注視。其實真相是你害怕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有著缺陷和蒼白。這樣看來,在合適的場合能充分展示自己,雖然令人有些緊張,倒是件踏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