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意外出事(1 / 2)

學政大人相當於一省教育局長,縣學教諭相當於縣教育局長,提一個秀才是很輕鬆的事。弘冶、正德年間的大學士楊廷和,就是因小時候天聰敏捷而被當地教諭破格錄中的。

趙天兩眼放光,不經院試直接破格提生員,這是多大的榮幸啊!想到此便要大表忠心,幸好理智冷靜大過了衝動,沒敢把話說太滿:“多謝恩師提攜,學生自當盡力!”

遷安縣加征攤派一千石遼餉,真心話糧食並不多,遼東戰事不斷,想來百姓們也能理解,這件差事不難。但趙天總感覺哪裏有些不對勁,似乎有貓膩!

征餉自有各縣典吏、衙役操持,趙天等學子隨各隊人馬下鄉書辦協助,先從各裏甲、村等將糧家家收上來,然後裝車集往縣衙,再從各縣送往府就算了事。最後押送遼東即都指揮使司的事情而與地方府衙無關,隻須辦理交接即可。

這等差事不可能幾天就能完成,將各衙役全府分派下去,加上客通判有意讓各學子協助,想來月餘還是能完成的。當然,完成收餉的同時,重點和難點是統計戶丁。

出得府學來,手裏多了封客師的薦書,不是薦保定學院的,而是限十日內到遷安縣衙報道的非正式官文書,五十名學子人手一份。像趙天手裏這種薦書,雖沒有蓋通判印章,但有客通判親手簽字,官威在那擺著,沒有哪個縣衙敢拒認這種非官式的文書。

按例,趙天等學子是以書辦名義公差,應向各縣主簿報道,不說官,連吏都算不上。趙天算計著時間,耽擱不了幾日恐怕就得從府城回程。

遼東熊廷弼打了敗仗丟了廣寧被停職罷官待參,可苦了關外的漢族百姓,大批難民舉家逃往關內成了流民。經山海關進來,永平府首當其中,現在府城盧龍境內的難民越來越多,有了控製不住之勢,時有難民滋事開始發生。府城門口處雖然增加了兵丁戒嚴堤防,但城內還是討飯之人還是越來越多。

難民也是人,也要吃東西,朝庭丟失關外的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現在拖家帶口的逃回關內,一路餓死無數,朝庭一時來不及安置,永平府當然不會當冤大頭開官倉給流民拿出來糧食吃,隻能是增防戒嚴防止流民鬧事。

在對待關外流民問題上,永平府內各路高官出了奇似的一致集體啞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看不到似的,甚至暗中悄悄的安排人運作將流民西引出境,盡管盧知府與馮同知不合,在這事上卻難得的不謀而合一回。

永平府向西是哪,那是順天府--大明京師所在地!永平府當然不會接濟這麼多的難民,也沒有這個實力,這種廢力不討好、拖累政績、害了地方又為別人做嫁衣的事沒人做。

可這卻苦了逃難的百姓!看著大街上越來越多的衣衫襤褸的討飯難民,趙天歎息著,雖然很想為他們做些什麼,但卻無能為力,難民潮多如蝗蟲過境,恐怕除了動用國家機器,不是哪一府一縣能有做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