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著名的巴納姆效應: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個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之後,信件紛至遝來。以後他根據讀者信件寄出了數百份遙測評語,有兩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讚他的遙測準確,十分靈驗。
誰料,這位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準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讚揚,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象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來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誌還是堅定不移的”等等。
因為潛意識是喜歡聽“好話”的,所以,人人都感覺這樣的評語很“靈驗”。那我們就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籠統美好的讚美幾乎適用於任何人。誰讓人的潛意識是一個“傻瓜”呢?但是反過來,如果潛意識被暗示、灌輸了消極的印象,那麼我們就會很容易受人操縱,從而成為別人的工具和犧牲品。
但是,心理暗示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個前提:主體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什麼意思呢?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完整,自我感知力非常虛弱、幼稚的話,他就很容易被“暗示”占領和統治。
在這種人的人格品質中,對他人充滿了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和需求的能力,甚至可以說,從潛意識裏他就強烈地渴望受到別人的指引、操控,他們的能量場係統是缺乏自身動力和自我控製能力的。相反,自我完整的主體卻通常不會受人操控和指揮,他們通常是主動暗示的人群。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給予能量場係統正麵力量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196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加布克森在一所小學中做了一個心理實驗研究:兩位心理學家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各選三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作一番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預測,然後從中隨機抽取約20%的學生,將名單悄悄交給校長和有關教師,並告訴他們,這些學生有很大的“學業衝刺”潛力,並一再叮囑“千萬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在八個月後,羅森塔爾又對全部學生進行第二次未來發展測驗,奇跡出現了:這20%的學生與其他同類學生相比,個個成績進步飛快,性格活潑開朗,求知欲望旺盛,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為我們揭示了暗示作用的本質,就是利用人們自身的弱點和潛意識。所以,我們要簡單化、純淨化自己的心靈,為潛意識徹底進行一次大掃除,不要輕信他人的暗示,提高心理防禦機製,從而使自己成為自身能量場的主人!
▲選擇性地忽視痛苦和他人的歪曲評價。
真正客觀地分析、了解自我,不受他人任何評價的刻意影響,主動地控製思想不去想那些痛苦的事情,去想一些別的事情,做一點別的活動,轉移注意力。
▲升華自我的需求,改變滿足欲望的方式。
從追求低級的物質利益,慢慢地轉向對藝術和奉獻他人的追求上。很多人感覺生活空虛無聊,會選擇放縱自我,但結果隻會讓自己更加墮落。投身公益事業,比如做義工、探訪孤兒,為社會盡一份責任,會使心靈升華到更高的層次。
▲理智起來,讓理性思維戰勝感性。
遇到事情盡量使用理性思維解決,這種方式可以降低期望與現實發生衝突時產生的巨大逆差。比如,當別人傾力鼓動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輕信他人的讚美和鼓吹,主動控製自己的情緒反應,這樣可以使心靈的承受力逐漸得到提高。
造成我們能量場動態係統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外界現實與內心追求產生的矛盾,自己拚命想避免的事件還是發生了,而極力追求的東西卻怎麼都無法實現。但是,無論現實生活怎麼改變,隻要你的心靈世界純淨如一,任何外物都無法控製你,也不可能損害你體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