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渴望成功的青年人都在課程中向我反映,他們企望修煉自己的意誌力,卻又明顯缺乏長期堅持下去的理由。這似乎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因為他們不知道意誌力修煉會獲得怎樣的成效,所以總是心存渴望卻又不怎麼堅定。
其實,意誌力的修煉,其根源在於持有信念,信念掌握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信念的成長,就如同我們與自己的靈魂簽訂的一份契約,任何時候,靈魂都不可以背棄自己的信念。
信念是一個人對於未來的全然相信。如果你總是任憑於外界事件的擺布,像迎風的稻草一樣毫無定向,注定就會在人生的大海裏迷失。意誌力缺乏了信念的基礎,隻能稱之為短暫的堅持。很多人都缺乏這種完全的相信,他們十分猶豫,也不自信,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覺得一些事情沒必要執著,似乎別人截然相反的做法也能夠說服自己。
於是,他們在不同的選項之間不斷地來回搖擺,永遠無法信賴自己的能力。他們被卡在對於舊模式的質疑和在新模式前受限的思想中,深陷於一個預先設定的、傾向否定的、重複性循環的周期中,並且一再地重複這個循環,無法從缺乏信念的怪圈裏走出來。
信念的擁有是一個複雜而艱難的過程,要求人們對其毫不懷疑地堅定和執行,長時間的驗證和實踐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環,從而最終形成超強的意誌力。所以,信念和意誌力是兩種十分“慢熱”的品質,隻有讓它們真正地進入我們的內心,它們才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可悲的是,我們很多時候並不能冷靜地協調信念和意誌力的關係。特別是在麵對困境時,我們傾向於設法避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嚐試著轉嫁責任。信念遭到質疑,意誌力的修煉很容易半途而廢。事實上,當我們怪罪他人或者外界環境的時候,已經開始走上了消耗自身意誌力的過程。
每個人的意誌力修煉都需要經曆一個質疑和重複選擇的階段。有一位成功者在課程上向學員介紹他的經驗:“要避免盲目地相信教育和周圍環境的影響。”
是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不斷推翻原來錯誤的意識和想法,用信念約束行為,然後用“改變”做出行動。
這意味著,這是一個有意識地進行創造的過程,而不是模仿環境和屈從於過去學到的知識。這需要不斷努力,直到徹底創造出自己的核心信念為止。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栽種什麼,就會收獲什麼。如果信念摻雜了過多的水分,由此澆灌出的意誌力怎麼能夠堅韌和飽滿呢?任何時候,當信念遭遇阻礙,意誌力能做的就是幫助你突破由自身的心理所造成的“放棄”的情緒,並果斷地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不可否認的是,信念並非從擁有那一刻就會一直正確。有些舊有的信念根深蒂固,但已經經不起時間的檢驗。那麼它就需要改變。每個人都是所有的過去經驗的能量集合體,它們可能與你童年無法改變的經驗有關。你的生命和經驗深受其影響,由此形成了你現在的信念,以及能量釋放模式。
意誌力並非隻是在“堅持”的方麵行使它的作用,真正考驗它力量強弱的是“我們能否作出改變”。
放棄和改變很多時候比堅持更艱難,也更使人痛苦。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時,我們會感覺到拋棄舊有信念的道路十分辛苦。比如,一個人決心要在寒冷的冬季堅持晨練,他告訴自己就從明天開始。在以前,他是從來不晨練的,睡懶覺是他過去的習慣,也是他舊有的“信念”。所以,改變就成了一個十分痛苦但又必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一個明天很容易被溫暖的被窩吞噬,他根本沒有按預定的計劃起床;接著是第二個早晨,第三個早晨……改變在發生,痛苦在消失,新的信念在形成。一旦有了好的開始,勇敢地進行嚐試了,意誌力的修煉就開始啟動了。這時候,吸引力法則也會幫你實現此決定。一個積極的信念會吸引另一個積極的信念,正麵的思想會吸引更多正麵的能量。當時間過去半個月後,你發現自己已經習慣於每天早起進行鍛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