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萬縷青絲報知己 兩行紅淚雪沉冤(2 / 3)

太宗見山東平定,因蒙酋阿嚕台恃著勇力,抗拒天使,擄掠邊地,太宗下諭禦駕親征。是年的秋天,出師塞外,足鬧了三個多月才得安靜。明年是永樂十九年,太宗以蒙人狡詐,須就鎮懾,便傳旨遷都北京。那時北京宮殿已經落成,正殿仍名奉天,右順、左順門外又增建太廟,太社視及社櫻壇、先農壇等等,壯麗宏敞,遠勝南京。又添建清寧宮為太後奉居,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乾清宮、坤寧宮後麵又建了交泰殿。又建設景福、景和、仁和、萬春、永春、永壽、長春等宮,備六宮殯妃的居住。

那太宗的德配徐皇後,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貌很豔麗,性又賢淑。太宗在藩邸的時候,幾次獲罪太祖,多虧徐皇後從中設法調停,太宗得不受罪譴。太祖在日常說:“棣(太宗)有賢婦,終身享受不盡了。”太宗登極,便冊立徐氏做了皇後,平日非常的敬愛。徐皇後又著《內訓》二十篇,都是規誡婦女的格言。又拿古人的言行錄,編成書本頒行四海。徐皇後本識字知書,對於朝政,輔助太宗的地方很是不少。但偏偏天不假年。這時忽然一病不起,竟至逝世。太宗想起皇後的多才賢淑,心上很是悲傷,一麵替皇後發喪,又命有道的高僧建壇設醮超度皇後。七月中旬,太宗親送靈輿,葬在長陵,並溢號仁孝皇後。

那時徐達還有一個幼女,芳名喚作妙錦,便是徐皇後的妹子,年紀已二十一歲,不曾適人。太宗聞得妙錦的才貌更勝過徐皇後,便傷內臣,下幣致聘,要想立妙錦為皇後。妙錦的哥哥徐祖輝見是上諭,不敢違拗,一口就應許下來。誰知那妙錦的性情倒十分古怪,她卻不願做皇後,堅持著不肯答應。徐祖輝沒法,隻好從實上聞。太宗聽了,又派了女官,來中山王府裏向妙錦勸駕,妙錦任她們說得口吐蓮花,她老是一個不答應。太宗又派內史來勸妙錦,見妙錦沒有轉意,便親自駕臨王府,由祖輝出來迎接進去。

太宗坐定,便召妙錦麵陳。不一會,妙錦盈盈地來見駕,禮畢侍立一旁。太宗細瞧她的容貌,果然不差,雖是淡妝素服,卻覺得豔光照人。太宗很和藹地問道:“聯欲立卿為皇後,為甚這樣的見拒?想徐皇後在日,知聯也很雍睦。卿是姊妹,難道不知道嗎?”

妙錦低頭說道:“臣妾非故違陛下,自思質同蒲柳,不配做天下母,以是不敢應選,乞陛下洪恩,恕妾慢上。”太宗待要回答,妙錦又道:“臣妾福薄,既蒙陛下知遇,望賜寸地,妾得終身禮佛,就感激不盡了。”太宗知妙錦固執,諒來不能強做,不由的歎息一聲,便命起駕回宮。祖輝和妙錦在後跪送,太宗心裏很為懊惱,但還希望妙錦回心過來。回宮之後,不時令女官內侍們頒賜珠玉珍寶給妙錦,妙錦勉強受領,用竹筐把所賜的東西一一封鎖起來。

這樣地過了半年,太宗又提起立後的事來,再派女官來勸妙錦,妙錦也歎道:“皇上不能忘情於我,總算是我的知己。那麼我就把半生的幸福,報了知己吧!”妙錦說著,忽地將雲髻打散,提起金絞剪來,颼颼地幾下,把萬縷青絲剪在手裏,用黃袱裹好,遞給那女官道:“煩你上達皇帝,說我已削發,從此遁入空門,不能再侍奉皇帝的了。”那女官呆了半晌,隻得回奏太宗,太宗也無可如何,隻得令馬妃暫掌六宮,誓不別立皇後,空著這個位置,算是報答妙錦的。後來妙錦死了,太宗命照皇後禮節也安葬在長陵。

這是後話。

太宗自喪了徐皇後,妙錦又削發為尼,弄得他兩頭脫空,正在滿心不樂的當兒’,忽然高麗入貢,內有美女兩人,一個叫權英,麵貌豔冶,舉止嫵媚,太宗看了大喜,便立時進入後宮,當夜召幸。那權英不但美麗,又工媚術,太宗因此越發寵幸,就晉封她為玉妃。那玉妃的肌膚膩滑瑩潔,伸出手來真和羊脂一般,又白又嫩。不說別的,隻就看她一身的玉膚,也要令人魂銷了。太宗笑問她為甚皮膚這樣嬌嫩,玉妃回說:“自幼兒便把玉當作食品,所以肌膚格外的細膩。”太宗驚道:“那玉是石質的,怎樣可以吃的?”玉妃微笑道:“高麗地方,原是產玉的所在。不過那種玉和市上做珍玩的又是不同,顏色有黃的也有白的,式樣也有大小和厚薄。這一類的玉,大都產在河中。高麗地方,有種人專在河中掏玉,掏著了便來賣給人家,黃的算為上品,白的略次一點。吃玉的人,把玉取來,滌洗幹淨,放在罐裏煮著,過了半晌,再將白蒈草和玉煮,待玉煮軟了,再把白蒈草取出,這時的玉已煮得和膏一般,又加上香料糖汁,吃起來味兒又鮮潔又香美,無論什麼東西,終比不上它的。”

太宗聽說,很是詫異道:“那煮玉的白曹草又是哪裏來的?”玉妃答道:“這也是高麗的特產,出在產玉的河邊上,有了這草,河中必然有玉,那賣玉的人掏了玉來賣時,順便拔了那白蒈草,算是買玉時附贈的。這白蒈草和玉,性情極其相反,不管怎樣厚的玉,一經和草同煮,便柔軟如綿的了,大約也是一種相生克的意思吧!”太宗笑著問道:“你幼時便這樣煮玉吃的嗎?”玉妃微笑道:“臣妾的老父,那時愛妾如掌上明珠,還特雇了一個老摳,專一替妾煮玉,自三四歲上直吃到十八九歲。老父死後,家景漸漸中落,也沒有閑錢再去買玉吃了。今年高麗國王挑選美人進貢,見臣妾生得肌膚瑩潔,便也選在裏麵,現得侍候陛下,不是妾的萬幸嗎?”

太宗點頭道;“你既喜歡吃玉,聯就命那裏的官吏去采辦去。”於是傳諭,令宦官永祿專往高麗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