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質上來看,高送轉題材近乎於一種數字遊戲,其本身不可能對上市公司產生重大影響,對於投資者來說,相當於把十塊錢分成了兩張五塊錢,基本上沒有差別。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3月17日,在已公布年報的495家上市公司中,共有353家公司公布了分紅送轉方案,並已有4家實施完畢或正在實施,占比高達71.3%。而此前,公布2009年度年報的1751家上市公司中,實施分紅送轉的為1046家,占比為59.7%。
既然如此沒有“意義”,那麼上市公司為何競相高送轉呢?
第一,上市公司股本太小的話,如果股價跌到較低水平,場外資金隻要耗費不多的錢,就可以獲得較大比例的股份,甚至是公司的控股權。因此為了維持自己的控股地位,大股東希望高送轉擴充股本。
第二,股本太小,會導致股票的流動性較差,交投不活躍,真正看好公司的機構,也無法大舉買入,不然會引起股價大幅波動,要出貨的時候也難以找到接盤方。所以機構也希望公司擴大股本。
第三,上市公司擴大股本、增加市值,是為將來再融資鋪路的主要途徑。股本大的話,將來再融資方便一點,另外,送轉之後絕對股價變低,有利於將來再融資。
第四,A股市場的投資者曆來就有炒低價股的習慣,例如,一隻股票從3元漲到6元,股價上並不顯山露水。但如果從50元漲到100元,雖然同樣是翻倍,卻會給持有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就是投資低價股的邏輯所在。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廣晟有色,該股的股本較小,沒有進行過高送轉,而且公司進行礦產開采、投資,未來還存在再融資需求。綜合來看,股價的走勢還遠遠沒有到頭,這也是那些精準投資該股的股東依然堅守不動的原因。
2008年12月,西部資源完成完成了重大資產置換,主營業務由房地產開發和工程建設轉變為銅礦采選業。在這種背景下,公司開啟了高送轉之旅。2008年年報實行10轉4,2009年中報10轉4,2010年年報實行10送4派0.45。
實際上,對於這種頻繁高送轉,公司內部並不是沒有異議。2009年7月30日,西部資源在半年報中再次通過了“每10股轉增4股”的議案,不過西部資源總經理餘盛對該議案投了反對票,理由是轉增後資本公積金過低。但獨木不成林,該議案還是得到了董事會審議通過。
西部資源多次高送轉,股權後股價已經很高
在連續三次高送轉之後,西部資源的股價都是除權後迅速填權。因此,雖然從盤麵上來看,公司股價似乎一直是在震蕩,實際上漲幅已經很巨大。而且由於多次除權,不關心該股的人完全感覺不到這種漲幅,使參與者低調地實現了“悶聲大發財”。
相較於西部資源的通過多次連續高送轉達到目的,梅花集團(600873.SH)的手筆要大得多。2011年1月底,梅花集團在披露2010年年報同時,還推出了堪稱史上最為慷慨的高送轉方案。公司擬以當前10.08億股總股本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16.861股同時派發現金股利5元(含稅)。
實際上,五洲明珠股東之所以能獲取如此優厚的分紅大禮,是沾了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光。2009年4月,五洲明珠宣布將以定向增發的方式吸收合並梅花集團,由於梅花集團是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並與分立的規定》第18條規定:“公司與中國內資企業合並後為外商投資企業,其投資總額為原公司的投資總額與中國內資企業財務審計報告所記載的企業資產總額之和,注冊資本為原公司的注冊資本額與中國內資企業的注冊資本額之和”。
當時五洲明珠的注冊資本為1.08億元,梅花集團注冊資本為26億元,因此在吸收合並完成後,五洲明珠的注冊資本應為27.08億元,公司此番進行如此高比例轉增,即是為滿足注冊資本要求。
有意思的是,雖然梅花集團宣稱高送轉是國家法律規定所致。但在接下來的2011年4月,公司卻又不失時機地推出了定向增發方案,擬向不超過10名對象增發不超過3.2億股,募集資金約45億元,分別投入年產30萬噸複混(合)肥綜合工程、年產10萬噸賴氨酸和1萬噸核苷酸工程項目、年產6萬噸蘇氨酸和5千噸穀氨酰胺等小品種氨基酸工程項目,分別對應募集資金投入額為14億元、13.9億元和17.1億元。
這種“天價”高送轉後,立即天價再融資,手法堪稱嫻熟。
梅花集團高送轉後不失時機再融資
如果說廣晟有色因為尚未進行過高送轉,而值得繼續持有的話,那麼西部資源和梅花集團在經曆高送轉之後,則開始逐漸喪失上漲的衝勁。一般而言,在公司披露高送轉方案,但尚未進行高送轉的時候,股價會被場外資金繼續推高,此時正是明智的投資者乘勝撤離之機。
第四節抓住最後的狂歡
對於不少牛股來講,不少牛股的走勢呈現出驚人的相似。如果用飛機起飛來作比喻的話,一架飛機在機場跑道的一端開始注速和加速滑行,等到氣流和抬力結合點上的加速度形成了最終托起了飛機重量的動力形成,那就是飛機衝宵而起的時候。
一位研究者經過研究1886-1996年間美國所有4年漲15倍的大牛股後發現,牛股都是以30度的仰角開始啟動,大飆股隨後以60度的仰角開始上衝。但是,當股票大角度狂飆之後,留下的可能是一地雞毛。因此,投資者應該在股票小角度上漲,底部不斷抬高的過程中,抓緊股票不被甩下車。當股票暴漲後,投資者也應該毫不留戀地趁機脫手,免得最後“塵歸塵,土歸土”。
2010年7月6日,成飛集成(002190.SZ)公布非公開發行股票相關事宜,公司將通過非公開增發1.06億股,募集不超過10.2億元的資金。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的淨額將全部用於增資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這個“鋰電概念“也正是成飛集成股價暴漲的原因。僅一個夏天,成飛集成的股價,就由6月底的10元,漲到了9月初的50元,漲了4倍。
成飛集成股價暴漲後回歸
從K線圖上可以看出,成飛集成的股價也是平緩地上漲,從8元多漲到10元左右,隨著增發方案的披露,出現了一定的漲幅,很快陷入橫盤狀態。這一階段,算是股價的平緩上升期。猛然間,股價被迅速拉起,然後一去不回頭地暴漲,最後幾個交易日更是連續漲停,每天都創新高。這樣的狀況,基本上意味著該股已經進入癲狂狀狀態,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麵對這樣的情況,任何一個理智的投資者都應該睜大眼睛,當哪天股價不能收在漲停價的位置的時候,應當迅速出貨。
果然,2010年9月9日,成飛集成股價雖然創下了52.29元的新高,但股價漲幅隻有7.6%,並沒有漲停,意味著頂部的來臨。實際上,從第二天開始,該股就陷入了長時期的調整。
A股曆史上,這一手法玩得最為嫻熟的,非億安科技莫屬(000008.SZ,現已更名ST寶利來)。
“科技股”億安科技的炒作之路
雖然事實證明億安科技的炒作隻是一個騙局,但該股的走勢卻非常經典。
從1999年開始,億安科技搖身變成當時最熱門的科技股,隨後開始了一輪瘋狂炒作。該股建倉階段主要在1998年10月到1999年1月,期間換手率為300%。該股股價由8元漲到9.83元,漲幅僅為25%,表現出了較高的換手率,但漲幅卻不大。
在初步建倉後,主力資金開始大幅拉抬股價,以迅速脫離成本區,提高整市場的平均成本。該股在1999年1月放量突破大箱體後,連續單邊上揚,一直漲到1999年6月的34.78元,在短短的五個月漲幅達3倍。
1999年6月,該股衝高後開始調整,最低至24元,進行了最後的洗盤。隨後把股價迅速拉高,到2000年2月15日突破100元,2月17日創下了126.31元的最高價。此後,該股主力一路出貨,其中沒有像樣的反彈。
從K線圖上來看,該股走勢也是經過漫長的、斜率很小的坡道緩慢上升,期間伴隨著長時間的回調。到達臨界點之後,該股陡然拉起,並且一飛衝天,最終在狂歡中消散。
麵對這樣的走勢,如果投資者參與了此股,應當在最後的暴漲階段隨時出局。即使少賺了一些利潤,但相對其他股票來說,無疑要豐厚得多。
如果投資者按照本書的理論來操作的話,發現億安科技變身為當時最熱門的科技股的時候,完全會加入自選股密切關注,乃至建倉。而在暴漲過程中,麵對最後的狂歡,也會留一份清醒,及時套現出局。
資本市場從來不缺乏神話,今後必將還有類似的案例發生,隻是改頭換麵變成另一個概念而已。隻要吃透了本書的精神,投資者完全可以抓住下一個牛股,並且吃上最為肥美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