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鈣的吸收、排泄、分配、調節,除了這三大"主管"外,還有多種激素參與協管。如生長激素、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胰島素,還有胃腸激素中的促胰液素、促胃液素、胰高血糖素等,都對體內鈣的吸收、排泄、分配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人出生後,鈣由飲食攝入體內,人的食物種類不同,含鈣量有很大差異。在人們常吃的食品中,除了"專家們"鼓吹的牛奶含鈣量高外,含鈣比牛奶高的食品還有很多,如黃豆、黑豆、老豆腐、芹菜、花菜、木耳、魚類、蝦米、蝦皮、海參、海蟹、帶骨刺的魚鬆、海帶、紫菜、芝麻醬等。
查一下權威資料上的主要食物營養成分表更可知其詳:按每100克食物含鈣毫克計,其中人奶34毫克,牛奶120毫克,黃豆320毫克,黑豆250毫克,青扁豆莢132毫克,老豆腐277毫克,豆腐乳167毫克,金針菜463毫克,莧菜200毫克,香菜(芫荽)170毫克,芹菜170毫克,香菇124毫克,黑木耳357毫克,花椰菜(白色花菜)296毫克,幹海帶1177毫克,鹹帶魚132毫克,鹹小黃魚385毫克,銀魚幹761毫克,海參357毫克,蝦皮2000毫克,海蟹384毫克,毛蟹679毫克,蝦米882毫克,帶骨刺魚鬆7705毫克,芝麻醬為870毫克,炒南瓜子835毫克,五香豆為803毫克……從此可知:在日常食品中,含鈣比牛奶高的食品不是幾種而是幾十種,有的含鈣量是牛奶的10~20倍,有的甚至是牛奶的25~64倍。隻是由於缺少像牛奶那樣被人張揚,至今仍鮮為人知。
中國人是否缺鈣?這裏涉及幾個問題:即是攝入的食品中缺鈣,還是人體內缺鈣。食品中缺鈣,對食品譜進行調整就行,問題並不複雜。據有關資料,按國家營養部門的鈣推薦攝入量是:成人每天800毫克左右,兒童、孕婦、產婦、老人略高出幾百毫克。據此量推算,一般人食平常飯菜,每天攝入鈣即達400~500毫克,而沿海地區食品中海產品較多,海產品大多高鈣,因而沿海地區人群可以說基本不缺鈣;牧區食牛羊肉、乳品多都為高鈣,因而牧區也不應缺鈣。還有一些長壽地區,研究下來其飲水與食品中鈣也充足,也不缺鈣,故而有的專家說我國居民食品中基本不缺鈣。但據全國第三次營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不缺鈣人群僅占3%~4%,有70%~80%人群鈣攝入量不足推薦量的50%,這是老的標準。2002年我國進行了第四次營養調查,由於數據處理複雜,至今結果仍未公布,按推想食品攝入的鈣量應較前增多。即使結果不增多,我認為也好辦,上文述及含鈣的食品那麼多且有的價廉物美,根子隻是人們不知道有意識地去按需調整食譜,隻要我們加強普及食品營養知識即可。其次是要改變食品加工方法和飲食習慣,現代人大多追求精白米麵食品,而鈣在糧食中恰恰存在於糠皮等外殼之中,這樣就把穀物中的鈣丟失了。再次,蔬菜中有的含有草酸,易使一部分鈣與之結合在一道不易被吸收。有了這方麵知識,烹製飯菜時稍加注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