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這種病,可以說是蠅頭小病的集大成者。如果把羨慕嫉妒恨這類無傷大礙的小心態比作普通感冒的話,焦慮就算是傷寒級別的了,而抑鬱則是它的更高階段。這種病成因複雜,不易根治,是多種心病打包消化後的升級版,有時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有時病來如山倒,後果很嚴重。
有的員工,尤其是年輕女員工,喜歡在辦公桌上放一些小花小草,既淨化空氣,又美化工作環境。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沒想到,一個員工在內部討論會上告訴大家,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裏,她焦慮萬分。
原來她不但在桌上擱了幾個小花盆養了一些綠植,還弄了個魚缸喂了幾條小魚,每天喂食換水,嗬護備至。春節因為要回老家過年,隻好把魚缸留在公司,於是幾乎從放假離開公司那天起,她就開始擔心那幾條小魚,怕它們會死。
她說,春節在家的那幾天總會想起辦公桌上的魚,然後開始焦慮,怕辦公樓會斷電,魚因氧氣不足窒息而死;若是不斷電,又怕魚缸的電插座連續使用會走火;天冷的時候擔心魚會凍死……好不容易盼到的長假沒能好好休息,隻想著早點回公司。
每天早上一睜眼就焦慮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焦慮症的發作屬“間歇性”,由具體事物的刺激而引發,且分輕微、嚴重等不同等級。輕度焦慮的症狀是,在某一時段、遇到某些問題時會感到焦慮,等到時間過去,問題解決了,焦慮症也就“不治而愈”。
一個新業務員剛進公司,我們告訴他,飛和產品的應用領域很廣:電廠、水泥廠、鋼鐵廠、焦化廠、化工廠、礦山等,都使用空壓機。小夥子聽了很有激情,覺得產品很好賣,要大幹一場。三個月過後,他垂頭喪氣地回來說,每天在市場上跑,一個單子都沒拿到。簽不到合同就沒有績效,底薪不高,吃飯、住房、交通都要花錢,小夥子開始焦慮了。
好在這個業務員很聰明,也很有毅力。又過了一段時間,他開始摸出門道,簽下第一份合同。一年之後,終於幹出不錯的業績。一問,他還在焦慮,因為行業競爭激烈,小夥子好勝心強,跟同事暗中較勁,每天跟時間賽跑,忙個不停。
幾年後,小夥子成長為能獨擋一麵的區域經理,沒想到他的焦慮症也隨之升級,經常茶飯不思,做什麼都沒勁。有一天突然暈倒在辦公室,送醫院後發現啥毛病沒有,醫生得出的結論是“虛勞”,讓他在家修養,啥事都別想,先把心病治好。
一無所有的時候,為衣食溫飽而焦慮;做出成績的時候,為更上層樓而焦慮;獨當一麵的時候,責任帶來更大的壓力……這就是中度乃至重度焦慮症患者的心理軌跡。中度患者偶爾會在沒有具體刺激的情況下無來由地犯病;對重度患者來說,仿佛從上班的第一天起,焦慮就像空氣一樣如影隨形。隨著焦慮程度及發作頻率的加深,讓他們焦慮的已不是具體事物,而是工作本身。
從時間上看,每逢節假日的最後一個晚上,或是月底、年底需要交計劃、總結的時候,就到了上班族焦慮症的高發期;從職業上看,從事金融、法律、醫護、客服、銷售等工作,需要經常與錢或人打交道者,是焦慮症的高危人群。以性別分,職場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焦慮;以職位分,一家公司裏,職位越高者越焦慮。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工作狂一上班就來勁,一放假就像丟了魂;有的領導成天笑嘻嘻,員工每天都抑鬱這樣的極端案例。實際上,焦慮並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相反,它還是比較“時髦”的職場病。
以前,人們見麵打招呼,一張嘴就是“吃了嗎?”,現在慢慢變成“最近怎麼樣?”,而回答“很焦慮”的人,不僅不會被鄙視,沒準對方還會對你肅然起敬:焦慮,說明不但有事幹,而且做事用心,怎麼看都是“成功人士預備役”的一分子。經年累月著,說不定哪天焦慮過後就迎來了成就。
潛意識裏覺得“焦慮”並不是大問題,於是很少有人把“焦慮”當作“病”。研究表明,70%左右的焦慮症患者沒有接受過治療或是治療不足,很多人帶著問題生活多年,結果引發抑鬱、酒精或藥物上癮,甚至出現身體機能障礙。所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對尋常小病置之不理,等到“疾在骨髓”,就會要人命。
說到“治療”,我並不讚成把自己的身心健康完全托付給醫生,尤其是心理方麵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自知”與“自治”。定期跟心理醫生促膝長談,你確信自己能夠做到對一個陌生人毫無保留地開放?如果你需要的是一個傾訴對象,跟配偶或朋友溝通、寫日記,都是不錯的解決方案。沒有人比你本人更加了解自己,就像所有的生理頑症一樣,心理問題“治標”容易“治本”難,如果你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情緒狀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調整與克製,做自己的醫生,其實很多“心病”都能“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