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承乾(1 / 2)

大唐貞觀十七年,帝都長安。

四月的天雖然按理說已經到了夏季,但長安的天氣還是有些寒冷,又略顯幹燥,不過道路兩旁鬱鬱蔥蔥的樹木,卻是昭示著嚴寒已經過去。然而不知怎地仿佛老天也有意的別苗頭,總是天氣溫暖時,不時的飄來一陣寒風,令人倍感壓抑。

大唐自太宗皇帝至今已經有十七個年頭,太宗皇帝李世民雄才大略,平定亂世,東征西討,開疆擴土,開創貞觀之治,使萬國來朝,求賢納諫,寬厚愛民,實乃一代明君。

大唐皇宮太極殿中。

此時端坐龍椅的太宗皇帝早已鬢發叢生,垂垂老矣,依稀從那刀削的臉龐以及偉岸的身姿之上看出這位太宗皇帝的不凡,然而此時的他無一絲英雄氣概,不停起伏的胸膛以及通紅的雙眼,無不昭示著這位大唐帝王的心情極度的不好。

雖然是白天但是太極殿內氣氛波雲詭詐,靜謐之極,隻有眾多大臣的喘氣之聲,長孫無忌、李績、褚遂良等人侍立兩旁,盡皆默然不語。

少頃,太宗皇帝思慮良久,沉聲道:“擬詔,賜漢王李元昌自盡,潞國公侯君集並杜荷(杜如晦之子)、趙節(長廣公主之子)等一眾謀反之人立斬無赦。至於皇太子····至於皇太子····至於皇太子····”

待說到皇太子李承乾時,太宗皇帝一連用了三個至於,由此可見其心思。太子謀反按律當誅,不需商議,但是太宗皇帝對李承乾寄予厚望,感情至深,很明顯不想殺他,因為他不僅僅是君主,還是一個父親。

然此時眾多大臣對太子謀反一事諱莫如深,不敢出言,少頃,通事舍人來濟叩闕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卿之所言甚善,就以卿言。”

···········

太極宮,幽禁別院。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鹹立上嗣,以守宗祧,·········,皇太子承乾,地惟長嫡,位居明兩,訓以《詩》、《書》,教以《禮》、《樂》。庶宏日新之德,以永無疆之祚。而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入監出撫,當四海之寄。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塚嗣,寧不鍾心。一旦至此,深增慚歎。”傳旨內侍冰冷的聲音在大堂之內抑揚頓挫響起。

待聽到“況乎塚嗣,寧不鍾心”八字時,想起李世民的教誨以及對自己的殷切期望,伏在地上的李承乾渾身顫抖,不由自主的流下兩行清淚,悔恨之情不用言表。

接過內侍手中的詔書,李承乾淚流滿麵,臉色蒼白之極,渾身不住的顫抖,朝西方搖拜,難掩雙目愧疚自責懊悔之情。

而後步履蹣跚的走出皇宮,一刹那間仿佛蒼老了十幾歲,告別了這個他曾經生活二十七年之久的地方,曾經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過眼煙雲,到最後原來自己最在意還是父皇啊!!爭來爭去又為哪般?隻留下一個背對皇宮的駝背的背影。

·········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辛醜,李承乾彌留之際,手書一封,寫道:“況乎塚嗣,寧不鍾心,今生已悔,夙夜難寐,愧對皇考,王以招我。若有來世,不生皇家,但為父子,陸績懷橘,郭巨奉母,此兒之所願,皇天後土,實所共鑒。”其後卒於黔州,手書一並送於太宗皇帝。

太宗皇帝看完淚流兩行,睡夢之中時常夢呼“承乾吾兒”,乃為之廢朝,並葬之以國公禮。而後太宗皇帝每每讀到“陸績懷橘,郭巨奉母”後,大哭不止,神思恍惚,後於貞觀二十三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