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52(1 / 2)

美國製造與美國創造 柯達:戰勝對手卻不能戰勝命運

有些企業的死亡如同遭遇車禍,之前沒有任何征兆,一命嗚呼,如金融危機中的雷曼兄弟、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三鹿。有些企業衰亡的命運是早就被預見的,所謂“懸念”,隻在於具體的年月日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生命,比如柯達。

基本上沒有人會懷疑,曾經代表美國人夢想的柯達公司,它的未來就像一場噩夢。2012年1月,這家百年來引領人類影像技術的企業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年紀大些的攝影愛好者急忙去采購一些柯達膠卷作為最後的紀念,而對於年輕一代來說,除了照證件照的時候還會偶爾光顧柯達圖片社,柯達——這家和夢想聯係在一起的公司,早已經和他們的生活沒有交集。如今,人們隨手拍攝無數的照片,卻隻留存在手機、iPad或電腦裏。

隨同膠卷一起被人們拋棄的柯達是個資產為51億美元的公司,債務已經達到了68億美元,嚴重的資不抵債。從1997年以來的十幾年來,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了全年盈利。柯達的市值從1997年2月最高的310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十餘年間市值蒸發了九成以上。

現在柯達公司正在準備出售自己多年積累的1000多項數字攝影專利來挽救這家具有一百三十年曆史的公司。這些在2011年6月就開始出售的專利至今少有人問津,或許有人在等著更低的價錢,但還有另外的可能是,那些專利已經不值錢了。即使柯達真的能夠弄到救命的錢,從氣若遊絲的狀態中喘一口氣,但之後呢?沒人相信柯達手中還有能夠讓它起死回生的殺手鐧。如果有,它就不會在過去的十年中隻有一年盈利,而股價從十幾美元跌到不足一美元了。

和柯達申請破產保護同樣引起軒然大波的是2009年的通用汽車。在金融危機中,通用汽車陷入破產邊緣,CEO親赴國會負荊請罪,總算在屈辱中保全了性命。柯達的破產保護不同於通用汽車,雖然都是債台高築,但對於通用汽車來說,剝離債務負擔後,通用麵對的依然是一個傳統的汽車行業,憑借近幾年研發的技術儲備,如今的通用汽車似乎已經起死回生。而柯達呢,在影像領域曾經的一枝獨秀,而如今已經淪落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小角色。

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數碼攝影用摧枯拉朽的氣魄幾乎全部取代了膠片攝影。速度之快,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想象。柯達甚至來不及履行完和奧斯卡評委會的合約——從2013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十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洛杉磯柯達劇院將更名,他們再也付不起看起來並不算昂貴的冠名費了。在人類生產的20多萬部電影中,大部分是用柯達的膠片拍攝和洗印的。從來沒有拍攝過一部電影的柯達卻曾經獲得過9項奧斯卡金像獎,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因推動膠片感光乳膠技術而被授予科學技術獎。

數碼攝影的興起毀掉了柯達的膠片生意。但回顧曆史,柯達其實在六十年前就承受過來自新技術的衝擊,並且一度陷入恐慌。外界也都像現在這樣認為柯達的前景堪憂,但柯達走過來了,甚至在此之後創造了事業的巔峰。也許,正是這次危機讓柯達變得更加自信,以至於小看了數碼對膠片的衝擊,最終敗下陣來。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何嚐不是失敗之母呢?

1947年2月22日的《紐約時報》,再一次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口吻宣告一種新技術的誕生:“一種新型的、帶來革命性變化的相機於昨晚在賓夕法尼亞賓館舉行的美國光學學會會議上由它的發明者、寶麗來公司總裁兼科研主任埃德溫蘭德展示。這種相機在按下快門後會立即成像。在光學學會的報告中,這種新型的相機被描述成一種新的攝影術。它正如多半個世紀前從濕的圖版過渡到白天能安裝的膠卷一樣,帶來一場革命。”

革命——人們喜歡用這個詞來形容新力量的顛覆性,寶麗來要革誰的命呢?當然是柯達,此時的柯達基本上就是相當於影像行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