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49(1 / 2)

美國製造與美國創造 大飛機之夢

長期以來的一個流行說法是:戰爭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果真如此嗎?至少從飛機的發明和發展來看並非如此。人類生來就有的夢想和改變生活的願望才是科技發展的真正動力,而商業是科技發展最強有力的翅膀。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小鷹市的郊區,奧維爾·萊特駕駛著他們兄弟倆親手製造的飛機升空,並飛行了短短的12秒。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地依靠發動機完成的飛行,人們歡呼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而飛機真正成為跨越大洋的主要交通工具則發生在三十六年之後。1939年6月28日,第一次飛機跨洋商業飛行成為現實。這架屬於泛美航空公司的水上飛機從紐約長島華盛頓港的水麵上起飛,經停亞速爾群島,飛抵了大洋彼岸的裏斯本和馬賽。

“昨天下午,22名乘客魚貫登上停泊在長島華盛頓港的泛美航空大型客機,經過22小時的飛行,他們將抵達歐洲。這是第一批固定的商業旅客,飛機起飛前,人們並沒有表現出多少誇耀或者興奮的神情,盡管這是歐美之間第一次有償飛行。機長率領下的11位機組成員也都沒有表現出任何興奮、不安或者緊張的跡象。盡管如此,想想隻要花375美元和一晝夜的時間就可以到達歐洲,一種驚奇乃至敬畏的感覺油然而生。”

《紐約時報》1939年6月29日刊發的這篇報道詳細地描述了第一次飛機越洋商業飛行的盛況,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對於機組和乘客們過於淡定的神情的不解。記者的判斷是對的,雖然對大眾來說,飛機跨洋商業飛行的確是個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但回過頭來看,這一天仍舊是可以記錄在人類飛行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盡管已經有很多人乘坐貨運飛機或者試飛飛機飛越了大西洋,但商業飛行才是航空產品真正成功的標誌。

“‘給我寫信’,一個年輕的姑娘對她的母親說。‘信還沒到,我就已經回來了’,她的母親微笑著說。”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記者煞費苦心地在現場報道中加入了這個小細節寓意飛機的速度。

這次飛行,終於讓飛機和飛艇誰將成為遠距離商業交通的主要工具的爭論徹底畫上了句號。飛機成為人類最重要的遠程交通工具,並一直持續到今天。令人傷感的是,為歐美之間提供商業定期航班服務的泛美航空公司和製造越洋客機的道格拉斯公司都在後來的商業競爭中成為失敗者。這份榮耀也就沒有了繼承者,也自然讓這個本可以大書特書的日子顯得平淡無奇。

其實,世界上第一個定期商業航空航班早1914年1月1日就出現了。提供服務的是一家不知名的水上飛機公司,它用一架雙座水上飛機從佛羅裏達的坦帕飛往聖彼得斯堡,航程35千米,飛行時間23分鍾。當時的航班一次隻能運載一名旅客,票價5美元,每天飛2個班次,航班總共運營5個多月後就停飛了。人們看到了飛行的巨大商業機會,但一個看起來更加便宜的飛行方式截斷了飛機商業飛行的發展路徑——這就是比飛機更早出現在商業飛行中的飛艇。

1910年6月28日,在德國的法蘭克福與杜塞爾多夫之間建立了一條定期空中航線,使用的是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飛艇。飛艇搭載24名旅客,速度高達每小時70千米。

飛艇的商業運營速度遠遠快於飛機,在此之前,1898年,德國首次設計和製造出了采用活塞式汽油發動機作動力的硬式飛艇。1919年,一艘英國飛艇從蘇格蘭的愛丁堡直飛美國紐約,之後又從紐約飛回了愛丁堡。這次創紀錄的飛行,讓人類跨越大西洋的商業飛行成為可能。1928年,齊柏林公司推出了“齊柏林伯爵”號飛艇,這也是該公司投入商業營運的第一艘大型客運飛艇。它長達2366米,最大直徑30.米,可載重53噸。雙層客艙布置得有如豪華賓館,可以乘坐50名旅客。

1928年10月11日,“齊柏林伯爵”號開始了它的正式處女航行——從德國法蘭克福到美國紐約,連續飛行111小時。這是人類首次跨越大西洋的商業飛行,之後軀體龐大的飛艇成為豪華舒適便捷的最時髦的商業飛行器。看起來,起步晚於飛艇十多年的飛機已經難有商業機會。

飛艇與飛機關係的逆轉發生在1937年。那一年的5月6日,比“齊柏林伯爵”號更大、更豪華的“興登堡”號飛艇在美國新澤西州著火墜毀,36名乘客身亡。而在此之前,已經發生了多起飛艇著火失事事件。“興登堡”的墜毀標誌著飛艇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