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萊卡在餐飲界做得風生水起之後,它把付賬卡生意擴大到其他旅遊娛樂方麵,到1960年前後,持卡人數已達125萬人。大萊的支付卡生意直接威脅到美國運通的旅行支票。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美國大眾到國外旅行的人數日益增加,運通的旅行支票成了最受歡迎的支付手段。1955年,運通為客戶提供了約125億美元的旅行支票,占據了全世界旅行支票行業市場份額的75%。
隨著大萊卡對運通旅行支票業務的不斷蠶食,到了1958年10月,運通終於坐不住了,決定發行自己的付賬卡。第二年,運通推出第一張用塑料製作的卡片。塑料卡上的卡號、持卡人姓名等主要信息,都製成凸紋,可以在刷卡機上把這些信息通過複印紙印到收卡單上。這一創新,不僅明顯降低了偽冒風險,而且收款員也不必再用手抄寫信用卡信息,大大簡化了刷卡程序。從外觀上看,此時的支付卡除了沒有磁條,外形已經接近於我們現在使用的信用卡。
大萊卡發行第二年,銀行業才醒悟過來:別人搶走了本該屬於他們的生意。1951年,紐約弗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第一張現代意義上的信用卡。這些信用卡用來贈給那些有實力的潛在客戶。銀行與商戶簽訂協議,當進行交易時,商戶將信用卡上的信息複印在銷貨單上。銀行則按售貨單的交易額直接向商店付賬,並記在客戶在弗蘭克林銀行開立的賬戶上。信用卡為銀行帶來了存款客戶,成百上千的銀行開始效仿弗蘭克林國民銀行的信用卡方案。
但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信用卡的生意並不理想,很多銀行信用卡虧損嚴重。這是因為:一方麵消費熱潮並未到來,另一方麵由於美國當時的金融管製,大量銀行隻能在本地區營業,銀行隻能和本地的商家簽訂協議,而持卡人恰恰在外地更需要信用卡。為彌補這一缺陷,美洲銀行開始與加利福尼亞州之外的十幾家銀行達成了許可協議,授權其發行美洲銀行卡。這就是維薩卡(Visa)的前身。1966年,另外16家沒有被邀請的銀行在紐約成立了另一個組織——銀行同業信用卡協會,就是今天萬事達卡國際組織(Master Card International)的前身。
隨著維薩卡組織和萬事達卡組織的不斷壯大,多數銀行不再堅持單幹,紛紛加入這兩家信用卡組織。起源於銀行的信用卡即時信貸和循環信貸也是起源於付賬卡的信用卡所不具有的。銀行信用卡後來居上,成為全世界人最常用的支付手段。
信用卡的出現和普及,也源於美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20世紀50年代,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建成,美國人口重心從都市遷向郊區。傳統的家庭小店,漸漸被品種齊全、規模龐大的連鎖店取代。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外出旅行,有更強烈的消費欲望。簡便的支付方式和借錢消費的誘惑,迎合了新一代美國人的需求。到了60年代末,信用卡終於出現井噴式增長,信用卡從有錢人身份的象征,過渡到平民百姓的日常支付工具,隨後出現了《紐約時報》報道的那一幕。
回顧信用卡發展的曆史,饒有趣味的是:正是由於美國法律對跨州銀行業務的禁止,逼著銀行不得不聯合起來,成立中立的信用卡聯盟,而信用卡聯盟的產生為信用卡係統開拓了更廣闊的天地。美國的銀行家們沒有去抱怨行業監管的無理,沒有坐等銀行法鬆綁以後再去建立全國性市場,而是通過不斷創新,硬是闖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來。
2013年春節,我到緬甸去旅行。對於這個國家的封閉和落後我作好了各種準備,但依然沒有想到——在這個國家的任何營業場所都不能使用任何信用卡。這超出了我的預設範圍,最後隻好厚著臉皮向接待我的朋友借錢。在我回到國內一個月之後,我被告知緬甸已經從2013年3月起開通了麵向外國人的信用卡業務。你懂的,這標誌著這個國家紅紅火火的資本時代,終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