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與妥協 美國工會興衰路
當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卷入全球化進程之中,不得不和美國人打各種交道的時候,工會——這個對中國人來說熟悉而又陌生的組織,往往成為最大的麻煩製造者。說熟悉,是因為我們中的多數人都是工會會員,在工會可以定期領取從毛巾到食用油等各種福利,參加工會組織的業餘文藝表演和職工運動會。陌生的是,美國的工會完全是另外一種組織,它無所不在,大而無形,卻有著巨大的能量。盡管如今工會組織的風光早已不如從前,但工會的力量依然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華盛頓的每一項重大決策。
美國的工會多如牛毛,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工會組織是勞聯—產聯(美國勞工聯合會—產業工會聯合會)。1955年,當時美國最大的兩個工會組織——勞聯和產聯在分裂多年以後重新實現合並,這被看作是美國勞工運動的巔峰時刻。
“邁阿密海灘2月9日訊——在二十年的內戰之後,一份詳細的工會聯合方案今天獲得通過。這份盟約確定了美國勞工聯合會和產業工會聯合會的1500萬成員將在今年年底聚集到同一旗幟下。新組織的章程將包含一個特別聲明,宣布附屬工會必須尊重兄弟工會業已建立的關係,它將號召所有的工會之間不要互相挖人。”這是《紐約時報》1955年2月10日相關報道的開頭,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工會之間的內鬥消耗了工會組織太多的戰鬥力,現在他們終於重新聯合在了一起。
美國有組織的勞工運動興起於19世紀後期,伴隨著美國的工業化浪潮而來。1886年,在雪茄工人剛薩斯的領導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勞工組織——美國勞工聯合會。勞聯按照工人的工種組織各自的行業工會,電工、鉗工、礦工、管道工、卡車司機各自組建自己的工會,這些行業工會成為勞聯的下屬工會。
這種組織方式沿襲了手工業時代匠人們的集體認同感,但在大工業興起之後,一家企業中的工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有著各種不同的工種,各行業工會更是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無法在和資本家的鬥爭中獲得組織效率。
大蕭條之後,產業工會興起。“產業工會常被描述成垂直工會。其成員在一個產業中,從最高到最底層的人都有。在這個意義上,行業工會被描述為水平工會。它的會員同屬一個技能層次,但分散在各行各業中。”《紐約時報》的報道補充了工會的背景資料後介紹了合並後的掌門人,“喬治·米尼繼承了雪茄工人剛薩斯和煤礦工人威廉格林兩位創建美國勞工聯合會領袖的衣缽,他在長期的工會生涯之後登上了新的統帥地位。33年前當他在這裏當選為463號管道工地方工會的幹事時,開始了工會生涯。”
當勞聯和產聯宣布合並的時候,美國的雇員中有1/3的人是工會會員,喬治·米尼成為這支龐大政治勢力的帶頭大哥。“他是當前流行的勞工工頭行列裏的獨行僧。這些工頭們傾向於讚同這樣的觀點:他們應當向商業執行官那樣坐著司機開的大型高級轎車,住著時髦飯店的大套間。當一些勞工頭目趨向於華而不實的時候,米尼先生卻認真嚴肅,言語精煉,甚至在穿著上也很克製。”
曆史上不管以什麼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組織,當其成為一種重要的高層之後,其腐化似乎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規律。在大蕭條後羅斯福掌權的十幾年的時間裏,美國工會成為羅斯福“新政”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工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工會領袖也隨之登堂入室,成為華盛頓政治圈子的座上賓。香車美酒侵入了工會領袖們的生活,工會逐漸從公共輿論的同情對象演變為醜聞的製造者。勞聯—產聯的合並一方麵是團結的需要,另一方麵工會也需要在公眾中恢複清廉公正的形象。
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馬上向合並後的勞聯—產聯發出賀電,他說:“新的勞工組織麵臨著一個重要的機遇,是向世界最有效地展示民主製度的程序。對社會經濟有不同看法的派別必須得到嚴格的保護,而且他們的觀點也能夠得到準確的反映。勞工將以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國家走向正確的方向,並且增進每個公民的個人自由。”
勞聯—產聯的合並標誌著工會已經逐漸轉變為一種代表勞工利益的製度與機構,而不再是一種社會對抗運動。
當年產業工會的興起,就是源於工人和雇主之間鬥爭的需要。1935年10月,勞聯在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召開代表大會。會上,礦工工會主席劉易斯呼籲工人按照生產行業而不是技術行業來組織工會。所有汽車行業中的工人應當組成一個工會,所有鋼鐵行業中的工人也應當組成一個工會,如果不是這樣的組織模式,工會就沒有辦法在整個企業甚至行業中舉行大罷工。勞聯否決了劉易斯的動議,在會上,怒不可遏的劉易斯甚至揮拳揍了反對者。之後,劉易斯宣布自己退出勞聯,他也就此成為美國工人眼中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