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12(1 / 2)

秩序與公正 紐交所為什麼閉市?

是誰導致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最長時間的閉市?答案是: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青年。1914年6月28日上午,19歲的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王儲費迪南大公。整整一個月後,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第二天,紐交所宣布關閉。

紐交所的判斷是對的,戰爭正在不斷升級。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3日,向法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卷歐洲。

從7月31日到12月15日,紐交所關閉了近半年。在關閉之前,紐交所是僅次於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全球第二大交易所;重新開放之後,紐交所已經無可爭辯地成為全球第一大交易所。

除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及極少數幾個大國的首腦,沒有人相信世界大戰會真的打起來。最權威的理論來自經濟學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安吉爾的暢銷書《大幻滅》(The Great Illusion),他認為一場戰爭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國際信用體係的瓦解,而這是所有國家不願看到也無法承受的。這種邏輯推理現在也依然有人相信——因為核大國都掌握著導致對方國家毀滅的核武器,所以核戰爭永遠也打不起來。

另外一位經濟學家在戰爭即將爆發之前的1914年夏天依然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一場會招致全體工商業一致反對的戰爭永遠不會發生,因為現在戰爭必須要從商業界的錢櫃裏獲取原動力。”這種書生式的論調現在看起來如此幼稚,但在當時的美國卻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

那麼萬一戰爭爆發,將對美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主流的觀點是參戰的歐洲國家將變現所有在美國的投資用來購買軍火,這將是美國經濟的災難。這也就是美國人不願意相信歐洲的戰爭會真的打起來的原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到7月27日,一個新的星期一,美國人開始相信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了。如大家所料,華爾街股票開始放量下跌,黃金價格一路上漲。第二天股票繼續大幅下跌,通用汽車的股價從58美元跌到39美元,連最大的鋼板生產商伯利恒鋼鐵公司的股票也跌了14%,鋼板可是製造軍艦的最重要材料——沒人能夠看到這裏麵蘊含的巨大商機。

7月31日,曆史上從來沒有關閉過的倫敦證交所宣布關閉。在此之前,柏林等證交所已經關閉,如果紐交所堅持交易,它將成為世界上唯一開市的交易所。可以想象,屆時所有的賣盤將集中到這裏。那將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到證券交易所現任主席諾布爾登上他那座小陽台等待鍾聲敲響的時候,主管委員會37名成員已經聚集到總裁的辦公室,大家堅持要求投票表決,離開市的時間還差十分鍾,諾布爾讓委員們來到會議室。片刻之後,他們幾乎一致同意關閉證交所。”1914年8月1日的《紐約時報》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關閉紐交所的決定是怎樣作出的。

還有一個細節是,投票完畢,諾布爾先生走過大街,來到不遠處的摩根銀行,征求當時的當家人小摩根的意見——此時老摩根剛剛去世一年,但餘威仍通過他的後人傳承。小摩根在和財政部長商量之後,“批準”了閉市的決定。

在引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不由得為中國的財經記者叫屈,截至現在,還沒有一條新聞能夠報道我們那些影響股市的決議到底是怎樣作出的。這是題外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曾經有一種說法相當流行:說是美國的軍火商人和華爾街暗中發動了戰爭,他們的目的是通過兜售軍火和為戰爭融資而從中牟利。從陰謀論的一般邏輯上看,這些推論完全站得住腳,的確,他們是戰爭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宋鴻兵先生編著的《貨幣戰爭》一書中,戰爭發動者的“桂冠”被直接授予了成立不久的美聯儲。有關這一章的標題是“沒有美聯儲,就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書中寫道:“1913年年底,《美聯儲法案》通過,爆發世界級別戰爭的條件已經成熟。1914年12月16日,摩根的左右手戴維森來到英國,與英國首相商談向英國提供貸款。最終的貸款總額是30億,摩根賺取了3000萬美元。”需要指出這段話裏麵的一個錯誤是,老摩根當時已經不在人世,除非是作者筆誤漏掉了“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