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的時刻2(1 / 1)

序二

再評美國啟示中國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

在不久前的一次聚會中,本書作者著名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先生將此新著初稿送我先睹,並邀一序,後又短信:“若時間忙,寫幾句推薦語亦可”,我大略看過之後,自歎“豈能幾句推薦語敷衍”?應該好好寫篇讀書心得,是為序。

為何21世紀中國人點評20世紀百年美國財經博弈故事如此有價值,值得隆重推薦?簡單一點回答:曆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當今乃至可預見的將來,我國遇到並須處理的許多事件及問題,與當年美國遇到並處理過的許多事件及問題,何其相似!俏皮一點回答:套用古羅馬著名詩人昆圖斯·賀雷西·弗拉克《諷刺詩集》第一卷第一首第一句,“隻要換一個名字,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深刻一點回答:套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之名言,“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反而隻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後才能理解”。

不妨隨手拈來本書首篇描述並點評的美國20世紀第一年即1901年經曆的故事看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已經成為這個最新崛起的國家繁榮的標誌,一係列眼花繚亂的兼並重組在這裏上演,無數普通美國人通過買賣股票給他們帶來了第一筆‘財產性收入’。”而“災難總是在最樂觀的情緒中孕育的,一種美國人還不熟悉的股災也在悄悄地向華爾街出發了。”……“這些家庭的成員因為涉足股市而損失慘重,幾乎全美國的人,男女老少都經不起誘惑而掉入了投機的漩渦之中,他們以為可以憑借炒股而一夜致富。”“《紐約時報》當天的這段描述在後來的每一次股災的報道中都可以原封不動地使用,放在中國的當下,隻需要換一下地名和國名。”

再看看其末篇描述並點評的“汽車載來的消費時代”:“美國人現在的生活方式是20世紀50年代用汽車載來的。”……“回到中國汽車市場,如果硬要相比的話,那麼這個市場應當相當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真正旺盛的需求才剛剛開始。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機會多的是。”雖然未來發展未必如此,但中國當下進一步持續高速發展,非常需要一個類似美國當年“汽車載來的消費時代”,即需要一個升級版的消費時代,至於是否“汽車載來”或其他什麼升級版高端而大眾化消費品載來或帶來,尚有待觀察。

有些故事對於我國當下或可預見的將來是超前性警示,其前車可鑒,不能不引以為戒。比如,《〈寂靜的春天〉,明天的預言》,20世紀60年代曾喚起美國人民及政府對環境惡化問題高度警覺並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治理,不也應喚起當今中國人民及政府對環境惡化問題高度警覺並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治理嗎?《麵包房老板為什麼反對八小時工作製》及《三角工廠,一場喚起良知的火災》,是不是也應喚起我們對市場經濟體製下勞資矛盾的特別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否更應旗幟鮮明地反對並杜絕“血汗工廠”,是否應當重溫孫中山先生曾經提出的“節製資本”?

有些故事對於我國當下或可預見的將來頗有啟示性意義。比如,《廣播的商業模式是如何找到的?》、《尼龍襪:公司的力量》等故事,講的是一項技術如何通過一定的商業模式及公司力量轉化推廣,進而形成大規模生產銷售的產業鏈,這不正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所需要的故事嗎?

恩格斯曾指出:“曆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誌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誌,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曆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換言之,人類曆史是多種力量博弈的結果。《改變美國的時刻》所描述和點評的,正是美國20世紀“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博弈的故事。博弈,所以有故事,所以抓眼球,所以值得閱讀。

本書第三篇引用索爾尼琴的話,“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擁有一個講真話的作家,就等於有了另外一個政府”。我以為,當下中國,許多情況問題,真假混淆,眾說紛紜,方向感缺失,更需要一批講真話的社會經濟評論員,睿智而深刻地點評古今中外“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博弈的故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寬廣的視野、正確的輿論引導中國社會經濟科學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