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態勢1943年11月中旬,奪取基輔後的蘇聯烏克蘭第1方麵軍,將登陸場擴大至切爾諾貝利、馬林、日托米爾、法斯托夫、斯泰基一線,深深的切入了德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接合部。基輔西南和以西的交通樞紐——法斯托夫和日托米爾,都落入了紅軍之手。
曼施坦因害怕蘇軍向南實施迂回,不斷調來新銳的裝甲部隊。11月8-15日,部隊集結工作逐步完成。在基輔以西的鐵路附近,德軍集中了三個軍,15個師(8個裝甲和裝甲步兵師)。
大致態勢為:西部(日托米爾方向),德國有第13軍,蘇軍為第38集團軍和第60集團軍各一部;東部(至法斯托夫),德軍為第7軍和第48裝甲軍,蘇軍為第38集團軍另一部和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德方3個軍中,第13、7軍已是殘兵敗將。能夠用於反攻的,隻有第48裝甲軍,擁有6個裝甲師,1個步兵師。包括:
第1和第7裝甲師,第25裝甲師,“帝國”、“希特勒”師,第19裝甲師(11月18日調來),第68步兵師。
第48裝甲軍坦克裝備情況:
第1裝甲師:四號長管95輛,“黑豹”坦克76輛,7輛指揮坦克,7輛噴火坦克。
第25裝甲師(11月中旬實力已削弱):93輛長管四號坦克,指揮坦克8輛。
25輛加強的“虎”“帝國”師:22輛四號,6輛三號,10輛“虎”“希特勒”師:96輛“黑豹”,95輛四號,指揮坦克9輛,27輛“虎”第7、19裝甲師:40輛坦克僅這個第48裝甲軍,就集中起約600輛坦克。包括重型坦克200多輛,其餘大多數也是嶄新的四號長管中型坦克。此外,還裝備了大量強擊火炮(僅希特勒就有46輛)。實力之強,即使回到夏季,也不遜色於德軍在庫爾斯克兩翼任何一個強大的裝甲鐵鉗。
作為對比,11月初,蘇聯整個第1烏克蘭方麵軍也隻有不到700輛坦克自行火炮,質量更比德軍遜色很多。此前10天戰鬥又損失了271輛。
用於基輔方向的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隻剩下120-150輛坦克自行火炮。蘇軍戰車數量處於絕對劣勢。
11月15日,德原第11裝甲師師長巴爾克裝甲兵上將成為第48裝甲軍新軍長。他是東線德軍最優秀的坦克將領之一。有了好頭頭,加上重兵在握,參謀長梅倫廷等人又飄飄然起來,野心勃勃地計劃從法斯托夫直插基輔突出部根部,阻止蘇軍西進。
據梅倫廷的說法,第4裝甲集團軍新司令勞斯否定了上述計劃。此人是個穩健派,認為收回日托米爾,並在這一地域重創蘇軍就夠了。梅倫廷對此不爽,在回憶錄中還諷刺勞斯是一戰的老古董。
但梅倫廷說法的真實性,卻很值得懷疑。根據勞斯回憶錄《裝甲戰役》(2003年英文版)附錄的年表(原書第352頁),勞斯11月26日被委任以第4裝甲集團軍特派員,11月30日任命為副司令,12月10日任代理司令。成為正式司令,則要到1944年3月14日。而在1943年11月5-30日,他的正式職務是第47裝甲軍軍長。
因此,由勞斯製定第4裝甲集團軍反擊計劃的可能性不高。
曼施坦因回憶錄則顯示,反擊思路很可能是他提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曼施坦因的文尼察指揮部(日托米爾以南),距離戰區也不遠,利於他指揮反擊。最終形成的方案是:德軍首先從法斯托夫西南地域向布魯西洛夫方向實施主攻,擊潰正從基輔向西南方推進的蘇軍部隊;然後轉向西麵,擊潰日托米爾地域的蘇軍,解救被困的德第13軍。
梅倫廷為什麼說謊?事實上,他一直表現自己是曼施坦因的忠實部下和堅定擁護者。或許因此不願批評曼施坦因的計劃,而寧可把埋怨發泄到關係不深的奧地利人勞斯頭上。
至於說他和曼施坦因的計劃誰更正確,筆者的評價是:曼施坦因畢竟比梅倫廷老辣的多,知道現在蘇軍實力已不可低估,寧可選擇穩健的做法。對此他還有戰術上的考慮:通過此前第25裝甲師向法斯托夫的反攻,曼施坦因發現當地集結了強大的紅軍坦克部隊(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為了避開這支蘇軍,就必須把主攻方向轉到更西麵。這樣,第48裝甲軍的主要對手,就變成了比較好對付的蘇第38集團軍。另外,曼施坦因對紅軍第60集團軍自北翼的威脅也特別敏感。
曼施坦因的反擊企圖早就被蘇聯人識破。11月12日起,瓦圖京停止向日托米爾以西的進攻,令左翼部隊轉入防禦,但右翼第13、第60集團軍繼續進攻。同時,又從布克林登陸場調集援兵。斯大林也調第1近衛集團軍(12月15日起由格列奇科指揮)和第25坦克軍前往支援。
2、日托米爾失守
沒等蘇軍完成防禦準備,11月15日,德第48裝甲軍的600輛坦克即沿著日托米爾至法斯托夫一線發起攻勢。
德軍長巴爾克部署如下:以第25裝甲師和“帝國”師為右翼,第68步兵師和第7裝甲師為左翼;擁有412輛坦克(199輛重型)的第1裝甲師和“希特勒”師從中路發起主攻,企圖切斷基輔——日托米爾交通線。
防守這一線的蘇第38集團軍承受不住大量德國坦克的密集衝擊,被迫向東北退卻。導致其西北麵的第60集團軍左翼陷入孤立。11月17日,德第1裝甲師和“希特勒”師抵達道路一線,於科羅斯特舍夫市以東切斷了基輔——日托米爾公路。隨後,“希特勒”師留在原地,掩護第1、7裝甲師和第68步兵師轉向西麵,進攻日托米爾方向。11月17日夜,第1、7裝甲師攻向有著漂亮圓頂房屋和舊教堂的日托米爾。
據德方的描述,蘇軍在日托米爾的抵抗不強。當德第7裝甲師的6輛坦克(含3輛加強的“虎”)衝入市區時,隻有1門反坦克炮予以回擊,也立刻被摧毀。
進攻日托米爾,不僅有來自東南麵的第7裝甲師(及第20裝甲步兵師一部)。根據德方戰術地圖,德第13軍所屬第208、340步兵師,由西北;第1裝甲師由東北;第8裝甲師由西南,均攻向日托米爾。德軍夾擊之下,11月18日,蘇第60集團軍部分兵力於日托米爾地域遭到合圍。被圍蘇軍苦戰數日,11月20日突圍。
從任何角度看,日托米爾隻是一次小勝利。
但德國人自庫爾斯克以來,敗仗實在是吃多了,難得的宣傳資本當然不能放過。尤其是第7裝甲師師長曼陀菲爾,更被捧為所謂“日托米爾雄獅”,於11月19日接受了專訪,內容通過電台向德國全國廣播。隔了幾天,他又被希特勒召去授勳。一些部下也加官進爵,大發勳章。一時搞得好生熱鬧。
蘇聯方麵,斯大林對日托米爾的失守也有些過敏,並遷怒於瓦圖京。他命令羅科索夫斯基以大本營代表身份前往烏克蘭第1方麵軍,必要時甚至可以直接取代瓦圖京的職務。
這次會見在基輔西邊森林內一個別墅村舉行。按照羅科索夫斯基的單方麵描繪,瓦圖京顯得極為慌張,為了保住烏紗帽而竭力辯白。隻是通過羅科索夫斯基的循循善誘,瓦圖京才發現形勢其實並不可怕,不應該單純防禦,而應該積極回擊。
考慮到瓦圖京不久前攻占了基輔,奪走了羅科索夫斯基自認為應該屬於自己的榮譽,上述說法的可信性無疑需要打上折扣。但羅科索夫斯基有一點倒沒有說錯:參謀出身的瓦圖京,幾乎包攬了自己參謀長的工作。這一點得到了朱可夫的證實。事無巨細的工作方式,無疑加重了瓦圖京的壓力,甚至導致其身體狀況的惡化。
來自戰場的壓力依然不斷增大。西麵日托米爾失守的同時,東麵,蘇第38集團軍撤至布魯西洛夫一線,以阻止德軍向基輔推進。蘇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於夜間機動到布魯西洛夫。11月17、18日,蘇軍實施反擊,但未能將科羅斯特舍夫地區的德軍趕走。戰鬥至此,蘇軍雖在德軍優勢坦克壓力下節節後退,卻並未被對手的戰車性能優勢所壓服,反而不斷施以有力回擊。其反坦克武器威力的上升,直接震動了德軍最高層。
盡管損失較大,巴爾克仍決心繼續向東(基輔方向)推進,首先需要吃掉布魯西洛夫的蘇軍重兵集團(3個軍)。為此,他準備以新到的第19裝甲師由南麵,“希特勒”從西麵,向布魯西洛夫發起鉗形攻勢。同時把西麵的部隊調回來,以第1裝甲師沿著日托米爾——基輔鐵路推進,第7裝甲師則轉到北麵加以掩護。由於調動需要一些時間,攻勢預定於11月20日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