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二、第聶伯河下遊戰役與科涅夫的攻勢(3 / 3)

托爾布欣自9月26日至11月5日付出的成本不小,其烏克蘭第4方麵軍純減員42760人,傷155989人。總損失近20萬。蘇方宣稱戰果為:

徹底擊潰德軍8個師,重創12個師。殺傷德軍官兵8.5萬餘人,俘虜2.2萬餘人。1943年夏季以來,這還是蘇軍在戰役中首次俘獲這麼多德軍。

3、科涅夫的攻勢

紮波羅熱的失守和第6集團軍的失敗,使曼施坦因的第聶伯河防線南段陷入危機,同時也使曼施坦因意識到,他的另一個指望——用秋季泥濘來拖延紅軍的進攻——也落空了。對此抱過指望的不僅是曼施坦因,而是幾乎整個德軍上層。

東線外軍處早在9月5日就有過類似結論:“敵人將在陰雨泥濘季節爭取戰役間隙,並補充兵力。在這一間歇開始前,敵人可能還會為冬季攻勢而爭奪有利的出發陣地”。

秋雨綿綿,泥濘來臨,卻沒有給德國人提供“戰役間隙”。9月底——10月中旬這段時間內,紅軍不斷鞏固和擴大右岸登陸場,同時還架設了很多橋梁,送過來了大量部隊和眾多重型武器。

經過一番準備後,10月15日,科涅夫的草原方麵軍(10月20日起稱烏克蘭第2方麵軍),首先從其左翼克列緬丘格以南的狹長登陸場——曼施坦因所謂的“偷渡點”——迅猛出擊,給予對手軟腹以沉重一擊!

蘇軍在第聶伯河的架橋作業:

如前所述,蘇軍9月下旬強渡第聶伯河時,使用了不少木筏和小船。木筏據說隻能在250-300米寬河麵使用;漁船較管用,甚至可以渡過600-700米寬的河流。

蘇軍有時也會有一些比較先進的器材:

如折疊式登陸舟和橡皮舟,以及製式舟橋縱列。後者在狹窄的河麵用槳漕渡,寬闊河麵則用汽艇牽引。

最初渡到對岸的,大都是一些衝鋒槍手,通常為營團規模。他們往往會遭到德軍空中和地麵的凶猛反擊。為了抗住反擊,就要及時將重型武器(迫擊炮、營團火炮,有時還有坦克)送到對岸。最初幾天,重武器主要依靠門橋運送。輕型門橋載重5-9噸,主要靠槳漕渡;重型門橋16-30噸,以汽艇牽引。輕型門橋一個航次需要1到1個半小時,由於速度較慢,無疑是德軍射擊的好目標。因此一般隻能在夜間使用。科涅夫的第37集團軍在橋架好前,就用門橋運送了250門火炮和400門迫擊炮。

為了保證更多部隊和裝備渡河,蘇軍又開始架設橋梁。德國人當然不會讓對方輕易成功,不斷以炮擊和空襲加以阻擾。德軍能夠以大炮控製的河段,架橋幾乎無法進行,俄國人通常隻能另辟蹊徑;而在受到空襲威脅的地段,也隻能夜間作業。

盡管如此,橋梁依然經常被毀。如科涅夫的第7近衛集團軍,渡河後第7天的10月2日上午10時就架起一座橋梁。當天下午5時,當汽車和炮兵通過時,遭到了德國飛機襲擊。棧橋部分被毀,51個單節舟被炸沉。

蘇軍出動工兵、潛水員和舟橋兵搶修,至10月4日21時修好。10月5日,橋梁再次被毀,10月7日零時30分修好。

10月8日19時,橋梁第三次空襲,俄國人於10月9日20時將其最後修好。

第7近衛集團軍的遭遇並非孤立現象。

按一個蘇聯作家的說法,他在索日河就目睹過德國飛機8次命中橋梁。對德機的猖獗,蘇聯空軍的反應最初比較消極。主要原因,是蘇聯野戰機場沒有跟上來,新解放區的機場又被德國人炸毀了。

為了防止德軍空襲,蘇聯人認真研究了對方的行動規律。他們發現,德機的襲擊一天通常有2次:12-13時,從南麵襲擊一次;18-19時,從西麵襲擊一次。德機投下的炸彈多數無法直接命中浮橋,但爆炸掀起的高浪,往往會打入舟橋,造成沉沒。

摸清這些情況後,俄國人采取了相應措施。一方麵,集中了強有力的防空火器;另一方麵,在黎明前把橋梁的浮遊部分撤走,藏在河灣和支流河口。夜間再搭起來。因此,在10月20日前,隻有個別浮橋在白天使用。

截至10月15日,蘇各方麵軍所屬主攻集團軍,都擁有了2-3座橋梁。這些橋梁平均長達400米,由棧橋和舟橋縱列的漂浮部分組成。輔攻集團軍待遇較差,隻能繼續使用門橋。

依靠這些橋梁和各種渡河工具,紅軍至10月中旬,得以在第聶伯河對岸集結起強大的兵力集團。

為了對付這一線的登陸場,德第1裝甲集團軍也調用了大量兵力。包括主力第57裝甲軍。

該軍10月15日序列包括第23、6、9裝甲師,“大日耳曼”裝甲步兵師,黨衛軍騎兵師,第306步兵師,第62步兵師一部。從9月底開始,該裝甲軍就持續攻擊蘇軍登陸場,卻終歸未能如願。

科涅夫在登陸場集中了更多兵力。為此還從北翼和南翼一些位於河灘,難以實施進攻的橋頭堡抽內調出大量兵力。10月10日——15日,就調來了第5近衛集團軍和第53集團軍,將其投入第37集團軍橋頭堡。

這樣,科涅夫就在克列緬丘格以南登陸場,集中了第5近衛集團軍、第37集團軍、第7近衛集團軍、第57集團軍。另外,他還得到了休整補充完畢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該集團軍行軍100-200公裏,通過專用橋梁渡過第聶伯河,集結在第5近衛集團軍後方。

第5近衛和第5近衛坦克,這兩個共同防守過普羅霍羅夫卡的精銳集團軍,現在又要並肩作戰了。

10月15日,科涅夫的攻勢開始了。德軍拚死抵抗,德航空兵一天內出動250個架次,企圖遏製俄國人的推進。但紅軍的進攻已無法阻擋,坦克部隊很快也加進來擴大戰果。最初隻使用了1個軍,後來則是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全部兵力和2個獨立機械化軍。2天內,蘇軍撕開了40公裏寬的突破口,並推進了17公裏。

負責協調的朱可夫大為興奮,強烈要求增強突擊力量。斯大林答應的很爽快,很快從西南方麵軍調來了4個步兵師和1個機械化軍。從南方麵軍調來了第20坦克軍。

得到加強的科涅夫攻勢變得更為淩厲,至10月23日,他已經將突破口擴大為70公裏,並向縱深挺進125公裏!當天早上,蘇軍衝到了克裏沃伊羅格附近,第18坦克軍的坦克以及搭載步兵一度突入城內,但很快就被舍爾納將軍的德第40裝甲軍(2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趕了出去。德軍又升起了一顆新星。

菲迪南德·舍爾納。1892年出生的慕尼黑人。1943年已經51歲。和多數很早就身居高位的德國將軍不同,從一戰到二戰初期,並非科班出生的舍爾納長期以連長和團長的身份奮戰於一線,是一個實戰經驗豐富且作風頑強的老兵。蘇德戰爭以來,他指揮第6山地步兵師和第19山地軍,在東線最北段“芬蘭戰區”作戰。1942年6月晉升為山地步兵上將。

身處“次要戰線”的舍爾納原本默默無聞。但在1943年秋季,他被調到了烏克蘭戰線,並於1943年10月1日接手了第40裝甲軍。從此,這個總是戴著眼鏡和山地步兵戰鬥帽、拿著拐棍的將軍逐漸躍升為這場戰爭的主角之一。對他此後的活躍經曆,本書後續各卷將繼續加以介紹。

同一天,紅軍還突入了米特羅法諾夫卡(基洛夫格勒以東30公裏)。

紅軍一旦攻克克裏沃伊羅格,不但第1裝甲集團軍將受到嚴重側翼威脅,還將丟失重要的鐵礦區。科涅夫等於捅了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大馬蜂窩,立刻招徠四麵八方的馬蜂圍攻!來自第8集團軍的黨衛軍“骷髏”師和第11裝甲師;從丟失的紮波羅熱趕來的第16裝甲步兵師;以及敗退下來的老部隊如“大日耳曼”師等,都向著紅軍先頭部隊反撲過來。

為了爭取到更多援兵,希特勒於10月25日致信羅馬尼亞獨裁者安東內斯庫,稱由於蘇軍擴大了克列緬丘格登陸場,南方集團軍群陷入困境,因此急需羅馬尼亞援兵。為此,希特勒不惜放下“優等民族”的架子,吹捧羅馬尼亞人:

“每一個抵達前線的羅馬尼亞師,都可以使我能夠騰出幾個德國師進行反攻。這將有利於恢複第聶伯河下遊態勢”。

10月24日起,蘇德雙方在克裏沃伊羅格和基洛夫格勒以東展開大戰。曼施坦因要求第1裝甲集團軍為此動用一切裝甲部隊,並從右翼第30軍(防衛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方向)抽調兵力。

至10月26日,第1裝甲集團軍兵力達到23個師,包括6個裝甲和裝甲步兵師。所有機動兵團都被集中到第57裝甲軍和第52軍,從兩翼擠壓科涅夫伸向克裏沃伊羅格的前鋒。德國空軍也出動了強大機群。蘇軍遭受迎頭痛擊後,被趕著一路後撤。

與此同時,由於秋季泥濘季節來臨,紅軍的彈藥燃料供應日趨困難,隻能動用“波——2”和10架“道格拉斯”飛機補充燃料和物資。月底道路泥濘,車輛不能通行,連國防委員米高揚、總後勤部長赫魯廖夫、糧食部長巴甫洛夫這樣的高官,也隻能從泥地裏步行到科涅夫的司令部。

激戰至28日,科涅夫被擊退到因古列茨河。

當天早晨,德軍4個裝甲師繼續進攻,卻被蘇軍第37集團軍、第7近衛集團軍和方麵軍反坦克預備隊所遏製。不過德方總算保住了克裏沃伊羅格和基洛夫格勒。盡管如此,馬肯森還是在10月29日被免去了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職務。由胡貝將軍取代之。

曼施坦因為此還付出了另外的代價。10月23日,烏克蘭第3方麵軍右翼向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發起進攻,並得到了科涅夫左翼的配合。由於曼施坦因把主力用於對付克裏沃伊羅格方向,導致當地德第30軍(4個步兵師)孤立無援。

該軍的指揮官還是弗雷特爾·皮科。他深知難以得到增援,因此要求每個師建立一個卡車機動的步兵營,從每個野戰炮兵連抽調一門火炮充當一線反坦克炮,並要求師長們親臨最危險的前線營指揮戰鬥。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區本身很大,而且有很多磚石建築,成為了德軍的良好堡壘,而進攻蘇軍往往要付出重大代價。

科涅夫因此決定不從正麵攻擊,而是轉到野外殲敵,進而包圍城市。10月25日,蘇軍攻占第聶伯羅彼得羅斯克和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月底,烏克蘭第3方麵軍推進到第聶伯河以西70公裏處。

4、曼施坦因的反攻計劃

斯大林的興趣重點依然是礦區。他於11月5日發布訓令,要求優先進攻克裏沃羅格——尼科波爾。為此可以暫緩第2烏克蘭方麵軍向基洛夫格勒的攻勢。

希特勒同樣害怕尼科波爾的錳被俄國人搶回去,要求全力予以增援。德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卻拉攏斯佩爾,讓他於11月11日致電希特勒,稱德國儲備的錳可用11-12個月。如果采取新的生產工藝,減少錳的用量,則可維持18個月。

因此不必要死守尼科波爾。此事讓希特勒顏麵受損,鬧得很不愉快。

事實上,希特勒對尼科波爾的興趣並不僅限於錳礦。他同時希望從克裏沃伊羅格和基洛夫格勒調動兵力,由尼科波爾和克裏木同時夾擊,打垮烏克蘭第4方麵軍。曼施坦因宣稱這個主意是他出的。為此將以第40裝甲軍接手第6集團軍第4、29軍的殘部,加上從西線調來的2-3個裝甲師。按照曼施坦因的如意算盤,這個計劃一旦成功,德國人說不定還可以打回到梅利托爾一線去,克裏木自然也可以解圍。

進攻預定於11月12日開始。但曼施坦因寄予厚望的裝甲部隊,卻被北翼基輔方向和其他戰事所牽製,交給第40裝甲軍的隻有第24裝甲師(116輛坦克強擊火炮)。希特勒和曼施坦因在1943年下半年爭論不休,好不容易意見一致了,卻又被斯大林四麵出擊的戰略給攪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