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如何理解趨勢運行的類別 第一節
三種基本的走勢類型
一、認識市場的走勢
市場走勢的混沌非線性變化的屬性表明了其具有不可預測性,但不可預測並不表明不可分析、不可應用。這種分析與應用的前提是對市場走勢進行分類。通過走勢分類,我們得以製定相應的邊界條件,從而確定一旦出現哪種情況就采取相應措施的操作策略。然後把所有的情況交給市場本身,讓市場自己當下去選擇。所有的操作其實都是分類邊界的結果,隻是每個人的分類邊界不同而已。由此,最本質的預測是不測而測(“纏中說禪”語)。
市場走勢雖然錯綜複雜,但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這些走勢具有自相似性,某些本質的特征是相同的。通過對走勢進行分解與組合,任何走勢都是由“上漲、下跌、盤整”三種走勢類型連接而成的基本走勢規律就會呈現在我們的麵前,所不同的隻是三者的排列順序。排列上漲、下跌、盤整三種走勢類型的基礎是單根的K線,因此,走勢演變的邏輯基礎是“K線的累
加→走勢類型”。在多根K線的基礎上,伴隨著上漲走勢與下跌走勢之間的轉折形成了不同的趨勢切換。
根據一般的認識,在連續幾根K線構成的走勢中,若後麵K線的最高點不斷升高,走勢就處於上漲趨勢中;若後麵K線的最低點不斷降低,走勢就處於下跌的趨勢中;若後麵的K線的高點不再高、低點不再低,股價的重心維持在一定的空間範圍之內,走勢就處於盤整的趨勢中。由此可知,對於市場的基本認識主要涉及以下兩個層麵:單一K線構成的簡單走勢;以多根K線的高低位置關係為基礎構成的三種走勢類型。前者是後者形成的基礎,而後者是買賣交易的基礎。
二、分形構造的類型
分形的自相似性原則揭示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係,為我們了解紛繁複雜的市場走勢提供了全新的認知工具。在所有的走勢分析中,對投資交易而言,最為關鍵的無疑是轉折點處的走勢特征。由資金推動的交易使得市場具有上下波動的能量特質,而能量的移動途徑遵循阻力最小原則。市場轉折點的出現則意味著形成了新的阻力最小運行途徑,走勢也必然沿著這個新的途徑運行。轉折點的形成,意味著新的排列模式的形成,因此,轉折點成為走勢分形構造的關鍵所在。走勢一旦形成分形,其勢必會沿著轉折後的方向繼續前行,直到形成新的分形。根據這種形態特征,走勢的分形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其一是根據K線構造的分形,其二是根據MACD紅綠柱構造的分形。
根據K線構造的分形,一般需要三根K線,其構造的原則如下:若第一根K線的最高價和第三根K線的最高價均低於第二根K線的最高價,或者第一根K線的最低價和第三根K線的最低價均高於第二根K線的最低價,就形成了以第二根K線為中心的分形構造。因為第三根K線對第二根K線的走勢形成了逆轉,所以K線分形的形成就具有了階段性頂部和階段性底部的含義。同時,走勢的轉折有頂部轉折和底部轉折之分,因此相應的,就有了頂分形和底分形。頂分形與底分形正是“纏中說禪”對頂部分形和底部分形的稱謂;《證券混沌操盤法》中則分別將其稱為“向上分形”和“向下分形”。不管使用哪一種稱謂,其本質都是一樣的。
圖2–1?K線頂分形、底分形示意圖(蘇寧電器2011.1~2011.3?日K線圖)
圖2–1中蘇寧電器(002024)的走勢顯示出非常典型的底分形和頂分形構造特征。左邊的圖示構成了底分形,我們看三根K線的走勢特征:第二根K線創新低之後,第三根K線不創新低,形成一個倒三角形,並且第三根K線的走勢力度(觀察陽K線的長度)明顯大於前麵兩根,並且覆蓋了前麵兩根K線,因此,反轉的趨勢就非常有力地確定了。同樣,我們看頂分形的構造,其和底分形的構造恰恰相反,形成一個正三角形,並且第三根K線的重心較前麵兩根K線都有明顯的下降,特別是低於第一根K線,這就顯示了調整的來臨。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根據頂分形和底分形的特征,采取頂分形賣出、底分形買入的交易策略,我們就能在交易中博取最小級別的上漲,也就是“一筆”。
由於MACD的紅綠柱也具有這種高低點變化的特征,因此,相應地就可以形成紅綠柱的分形構造。在連續三根紅柱或者綠柱所形成的走勢中,若第一根紅柱和第三根紅柱的最高點均低於第二根紅柱的最高點,則形成紅柱的頂分形構造;若第一根綠柱與第三根綠柱的最低點均高於第二根綠柱的最高點,則形成綠柱的底分形構造。紅柱的頂分形,意味著股價階段性見頂,回調隨後就會發生;綠柱的底分形,意味著股價階段性見底,反彈的趨勢隨後就會展開。
相比於K線的分形結構,紅綠柱的分形具有更方便進行觀測的優點。更關鍵的是,其顯示的正態分布特征(即紅綠柱有一個逐漸由短變長,又由長變短的對稱變化過程)為我們實時判斷下跌進程或者上漲進程提供了直觀的視角。
圖2–2?紅綠柱分形示意圖(宋城股份2011.5~2011.6?30分鍾K線圖)
如圖2–2宋城股份(300144)走勢圖所示,紅綠柱呈現出完美的波峰波穀關係,中間1~2根的紅柱最高,隨後便開始緩慢地下降,直至形成波穀,不再降低。類似於K線的頂分形和底分形,我們將位於0軸上方紅柱的分形和位於0軸下方綠柱的分形分別稱為紅柱頂分形和綠柱底分形。現實中,K線的變化形式很多,實體長度和影線長度簡直是“千變萬化”,很難進行有效區分。進行紅柱頂分形和綠柱底分形判斷的好處在於,可以避開因為K線本身的複雜性而造成的走勢判斷的複雜性。我們可以看到,隻分析柱子的顏色和長度,就可以很簡單地分辨出股價是處於上漲還是下跌之中,以及力度有多大。紅柱一般表示上漲或反彈,綠柱表示下跌或回調。紅柱高度不再增加,說明回調或者下跌要開始;綠柱的高度不再增加,說明回調或者上漲要開始。
分形構造對於證券投資分析的最大意義在於其揭示了走勢中一種最直接的轉折形態特征。底分形和頂分形分別對應了底部的轉折點和頂部的轉折點。由於走勢類型之間轉換的必然性,底分形與頂分形必然同時相鄰成對出現。根據兩者的含義,頂分形與底分形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最基本的交易波段。通過對頂分形和底分形的定義,我們同時也就對波段交易進行了更為精確的定義。因此從分形出發,可以將波段定義為底分形與頂分形之間的走勢。
三、重複的價格區間
對於特定周期級別的走勢而言,我們可以繼續進行如下的定義:相鄰的頂分形和底分形之間的走勢形成“一筆”。所以分形構造完成之後,同時也就形成了相應“筆”走勢的轉折。若是以“筆”為觀察的單元,就會出現“某個價格區間”被“筆”走勢不斷重複的情況。這個價格區間就像多空雙方的一個“妥協空間”,由於不斷被重複,於是就不斷強化了多空雙方對這個價格區間的認可,也就是說它同時具有支撐位和阻力位的作用。對於多方而言,這裏是一個支撐位,股價回調至此,就會獲得一定的支撐,其支撐效果也就成為對後市走勢進行判斷的重要依據;對於空方而言,這是一個阻力位,股價反彈至此,這一價格區間就會形成一定的阻礙作用。若是某個價格區間至少被“三筆”走勢經過,就可以定義其為重價區間。注意這裏的“至少”,如果有“四筆”、“五筆”,甚至更多,隻要能夠經過這個價格區間,它就仍然是一個重價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