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影評人的區別(2 / 2)

這個話題覆蓋麵太廣了,王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事實上,也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比如你說文化差異,那好萊塢大片為什麼很容易殺入國內市場,難道說國人的接收能力都比美國人強?顯然不是那麼簡單,在這方麵,受到很多因素的製約,文化差異是一方麵,影片質量是一方麵,美國官方限製也是一方麵……

王東想了一會,說道:“其實,從兩國的影評人就可以看出一些區別。”

“怎麼說?”洪金寶有些好奇,都是影評人,都是對電影作評論,難道還有區別?

同樣是影評人,國內的影評人和好萊塢的影評人確實有很大區別。國內影評人更多的是教人怎麼看電影影,這就好比東施來了,他不說東施很醜,隻說東施的牙齒長得很漂亮,你看東施,隻要盯著東施的牙齒,你就會發現她很漂亮。同樣,看電影的時候,隻需要盯著影片的發光點就行,不用理會不足的地方不用理會,電影就一定是好電影。

在這樣不挑剔的環境下,電影人又怎麼可能從細節上去打造影片?隻會把電影人都給慣壞了。

好萊塢的影評人則不同,他們不是教觀眾怎麼看電影,而是代替觀眾看電影。在看過電影之後,他們會把電影中,那些好的,那些壞的,全都指出來,然後觀眾就可以根據影評人羅列的好壞進行選擇,再決定要不要走進電影院。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部影片要是不能讓影評人滿意,給你羅列出一大堆毛病,票房就沒戲了。尤其是中小投資的文藝片,影評人的態度甚至要超過媒體的宣傳。這就促使電影人不得不謹小慎微,用心地去創作。

而且,好萊塢的影評人通常都不會跟製作商和導演有交集,能站在相對客觀的角度評論影片。而國內的影評人就很操蛋了,隻要塞點錢就能誤導輿論,正是應了那句話:最怕文人沒骨氣,翻來覆去一張嘴。

“沒想到能從這個細節上看出這麼大的問題。”洪金寶又歎了一聲,這些年香港動作片泛濫,又沒有推陳出新,已經逐漸走向沒落了。甚至,這些年香港電影界就沒有拍出一部像樣的影片。

“大環境就是這樣,不是我們的能改變的。”王東搖了搖頭,他是穿越者,但並不是神,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拍好電影。

想到這一點,王東又想到一個問題,是韓寒曾寫過的一句話,大意是:我們先是人,然後才是中國人。從更為現實的角度來說,確實是這樣的。而好萊塢有關民族的影片中,也確實包含著這一點,先是人,然後才是美國人,直擊人性。

而國內的電影則不同,因為儒家文化的約束,和一些政治宣傳因素,電影中的人物,首先是一個中國人,然後才是一個人。

這樣的影片,在國內肯定吃香,但要把市場對向歐美國家,無疑會死得很慘。以這種角度拍攝的大片有很多,進入美國市場後,除了一部《霍元甲》拿下1800萬美元的票房,其它影片的票房基本都在百萬美元以下,一二十萬美元更不在少數。

這倒不是說,國內的拍攝有問題,而是電影市場的定位不同。如果影片定位在國內,就要走國內的套路,如果影片定位在歐美,那就要走歐美的套路。當然,也不是說要走歐美化,拋開傳統文化。

如果真這樣做了,那會死得更慘。因為電影是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拍攝中國題材的影片,就必須要突出中國文化,隻要在這樣的前提下,再拋開一些固定思想的束縛,才能拍攝出一部好的作品。

想通這一點,王東忽又覺得自己挺幸運的,是在好萊塢拍攝影片,如果是在國內,還能這麼拍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