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EQ比IQ更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戈爾曼(Goleman)於1995年出了一本暢銷書《EQ》,此書被引入中國後,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情緒智力在我國形成了一股熱潮。在許多場合中,我與父母們談起EQ,大家仿佛都知道這一名詞,但對於其真正的含義卻不見得能清楚地了解。
EQ基本上是相對於傳統上我們所知道的IQ(智力商數,簡稱智商)而言的。EQ在英文中原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力),但出版商出於銷售方麵的考慮,采用了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簡稱情商)這個字眼,來與大家熟悉的IQ相映生輝。
戈爾曼綜合許多有關智商與成就的研究後發現,智商對人生成就的影響力至多隻占20%,其餘80%是由其他因素所致。因此,僅以智商來預測一個人的成就是狹隘偏頗的。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關鍵在於:麵對人生挫折和困難時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和彈性?自我反省的能力夠不夠敏銳?了解別人、與人合作的意願如何?諸如此類的種種能力才是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動力,才是生活更加美好的源泉。
因此,與其衡量傳統的IQ高低,還不如重視與生活層麵息息相關的EQ。美國心理學家Mayer和Salovery在1990年提出的EQ這一說法,是指一個人覺察、調整和運用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了解、處理他人情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善用情緒於思考及行動上的能力。
其實,EQ這個名詞看似很新鮮,但其內容卻是過去我們所知道的“了解自我、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同理心、創造力”等能力。換言之,EQ其實正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做人處世的能力。
對於成年人而言,EQ能力基本成形,不是不能改變,隻是不那麼容易。但對於孩子而言,如能從小慢慢地培養,其EQ的提升卻是大有可為的。目前,我們很難去測量孩子完整的EQ,但已經有一些實驗證明了孩子的耐性對其成就會產生影響。然而,我深信,不管用什麼名稱,無論EQ、人格特質、社會智力、自我關照智力、人際智力,都說明一件事:多重視孩子除了功課成績以外的能力吧!
從小培養,和孩子一起成為情商高手
有一次我應邀參加台灣華視《早安今天》節目,在節目中我與主持人陳月卿小姐談論了有關“情緒智力”的問題。根據美國一本雜誌報道,有效預測一個孩子未來成就的決定因素,不再是傳統上人們認為的IQ,而是近些年來心理學家不斷研究證實的EQ。
什麼是EQ?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人的個性或特質能力,也包括了做人的技巧。美國一些心理學者研究發現,許多智力高的人在長大成人後,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在事業上有很高的成就,而那些智力中等的人卻有著很高的成就。探究其原因,我們得知,一個孩子若在成長中懂得換位思考,學會與別人和諧相處;從事一些活動或工作不輕言放棄,有著堅持下去的毅力等,那麼他在將來長大成人後,很可能就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和事業成就。同時,一個人的個性若是穩定、不急躁、有自信,亦能有助於其在未來獲得成功。
由此,這種科學的證據可以讓隻重視孩子分數、成績的父母反思。如果父母真是為孩子未來著想,此刻該重視的應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讀書機器或考試高手。
父母幫助孩子提升EQ,應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做,比如給孩子提供培養穩定情緒和發展各種能力的家庭環境,尤其是父母本身的情緒和個性不能急躁、無耐性、沒信心,因為父母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學習模仿對象。同時,父母宜多鼓勵孩子發揮專注力、耐性、換位思考、與人合作等良好特質。除此之外,父母不要過分重視成績,擔心未來。隻要用心出發,在過程中努力,總有一天父母和孩子都是EQ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