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出征竺,沒了李業詡兄弟倆的份
朝堂上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沒有人出來反對出兵。
所有人都知道,使團被伏擊,此等關係到我大唐臉麵的事,若聽之任之,那我大唐這些年依靠辛辛苦苦不停征戰樹立的大國威嚴,頃刻間就會崩潰,一些暫時臣服於我大唐的國和部落,很有可能趁機作亂,那會是很麻煩的事。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大唐出兵進剿那是肯定的,不然是要出大亂子的,所以除了一些人保持沉默外,沒有人反對用兵。
見群臣如此的反應,李世民也很是滿意,“既然諸位愛卿都覺得為兵方為上策,那朕也覺得,該出兵教訓一下無知的竺人,並趁勢將諸蠻的叛亂也平定!”
“陛下,臣還有一事要奏!”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業詡又站了出來。
李世民聞之也是一愣,“李愛卿還有什麼要?”
李業詡娓娓而道:“陛下,我使團在中竺被伏擊,而鄰近的其他竺都未對中竺之舉進行阻擾,也未曾派兵救援我使團成員,因此臣以為,對無視我大唐上國之其餘竺諸國,也一並討伐!還有竺南麵的林邑、真臘使者在朝賀時候,出言不恭敬,辱我大唐上國,因此,臣提議,我出征的大軍一並將林邑、真臘也攻而取之!”
在送來的奏報中,還有情報司的秘密報告中,都明了此次我使團成員受到中竺的伏擊,其他各國都是袖手旁觀或者落井下石,甚至我正使王玄策和身邊幾人逃出後,經過的竺各國非但不提供幫助,竟然對其進行阻擾,最後王玄策身邊的幾個人都力戰而死,隻有王玄策依靠手下的掩護,得幸逃走,與我大唐西寧州的邊軍遭遇上,才得以保住命,不然王玄策死了,此事就無從知曉了。
而林邑與真臘的使者在朝會上出言不遜的行為,當時就已經觸怒了李世民及眾臣,當時就有許多人提出要出兵征伐林邑和真臘,隻是被馬周、褚遂良以要給民養息為由,諫阻了,如今李業詡把這事與中竺伏擊我使團的事一起提出來,建議一道派兵征伐,群臣們驚異之極,但又不好批駁。
“陛下,臣附議!臣願領兵出征南方!”又是李世績站出來,第一時間對李業詡的提議表示支持。如今我大唐兵威日盛,已經位居仆射位的李世績,也是不能容忍諸蕃國有任何藐視我大唐上國的行為,在出征高麗的戰事中,李世績都沒好好地打過幾仗,此次不禁有些心癢癢,想趁如今朝中事情有些混亂之時,帶兵出征,以躲過一些煩惱事。
接著幾位武將又站出來表示同意此計,連不少的文臣,也站出來表示同意派兵征伐。
見群臣們都是如此,李世民心情大好,“朕也認可此議,既然都是出征南方,就將南方的事一並處置了!”
李世民隨即宣布散朝,留下一些武將及重要的大臣們商議出征的事宜。
-------------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李世民發布詔命,因中竺伏擊我使團,殺我使團成員,搶我財物,朝廷決定派大軍征伐,同時對有同謀嫌疑的其他竺國也一並討伐;因南方諸蠻叛亂,朝廷也舉大軍討伐;再有林邑和真臘使者在我大唐朝會上出言不恭,辱我大唐上國,事後也沒有請罪悔過的意思,也被列入討伐的行列中。
詔令中宣布,以西寧大都護韓威為竺道行軍大總管,劉簡、王玄策副之,舉西寧大都護府兵馬五萬餘人,出西寧州,討伐竺,解救還被關押的我使團成員;以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安南道撫慰使、安南道行軍大總管,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為副大總管,將兵八萬餘,出征林邑、真臘;以蘇定芳為滇池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社爾、梁建方為副大總管,領兵六萬,平定諸蠻叛亂。
三路共約二十萬左右的人馬,從出兵的規模上來看,這也是一場非常大的戰役,大唐的臣民們也都知道,此次不單單是要懲罰伏擊我使團的中竺,而是準備將南麵的那一塊土地徹底征服。
如今東、北、西三麵都已經臣服於我大唐,唯有南麵,諸多國還對我大唐時叛時附,對南麵這塊地方動手,那是遲早的事,剛巧又發生了中竺伏擊我大唐使團、諸蠻叛亂、林邑等國不尊我大唐上國的事,這不正是給我大唐派軍隊征伐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嗎?
這些年戰事下來,俘獲的戰俘數量不少,許多基礎的建設都由他們去完成,百姓的瑤役明顯的輕了很多,所獲的戰利品也是頗豐,使得因戰爭而導致的有效支出並不是很大,這也是百官與民間對戰事支持的重要原因。
---------
“祖父,您皇上這次為何不派孫兒出征了?”衛國公府內,有些沮喪的李業詡,正對著側躺在榻上的李靖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