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原名善保,姓鈕鈷祿,滿族正紅旗,公元1750年,也就是清乾隆15年,出生於北京內城驢肉胡同,也就是今天的西四北頭條。
和珅出生於官宦世家,祖輩曾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清入關後,祖上萌聖上恩德,一直家境殷實,衣食無憂。到了和珅父親常保這一輩,依然可以說是富甲一方。不過,好景不長,和珅三歲的時候,和母因生弟弟和琳難產去世,九歲的時候,父親又因病去世於福州都統任上。三歲喪母,九歲喪父,童年的和珅就此開始了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的生活,幸得其父舊部和一偏房庇護,才不至於餓死街頭。其實,就和珅的家世,再怎麼也不可能過的如此狼狽啊,這就涉及到一個人性的問題了。
在中國古代,一般官宦人家,都是三妻四妾,即便是兄弟,也可能是同父異母。現在父親病亡,一家人的生活支柱轟然倒塌,家中的姨娘庶母,自然會將有限的生活資源,傾斜於自己的親生骨肉。日久天長,和珅兄弟二人自然也就徹底落魄了。
不過,這樣的遭遇,並沒有影響到和珅想要出人頭地的願望,即便生活遭遇困境,學業遭受排擠,和珅都時時處處和顏悅色,委曲求全。隻求將來長大成人後,自己可以成為人中鳳雛,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天天見到皇上,贏得皇上的信任。
在鹹安宮官學讀書期間,由於家道中落,又自幼喪父又喪母,和珅不僅常常需要忍受同窗以及先生的欺淩,也要承受生活窘迫帶來的無奈和無助。但是,和珅都忍了,當時的他,就一個念頭,好好讀書,學好知識,賣與帝王家。鹹安宮官學位於紫禁城內,是當時供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宦人家子弟讀書的地方,不論師資,還是硬件,在當時全國都是最好的學校,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學校。倒不是因為這裏出過多少人才,而是因為這裏是一所真正的貴族學校。
那麼,既然是貴族學校,當時的和珅,已經落魄的連生活時常都沒有著落,又怎麼有資格就讀這樣的學校呢?原來,在和珅父親沒有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入學讀書了,而且,做為家中長子,祖上世襲罔替的三等輕車都尉銜,自然就落到他的頭上,雖然隻是一個沒落貴族的爵位,雖然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可總歸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和珅有資格就讀鹹安宮官學,而當時的大清鹽商子弟們,雖富可敵國,卻也沒有資格就讀這樣的學校。
在這樣各方麵都過硬的學校裏,和珅不僅學會了本族語言,曆史,文化等,而且,對於當時滿人都不怎麼喜歡的漢語言文學,都十分願意鑽研,什麼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名人著作甚至蒙語,藏語都頗有研究。不過,和珅最後,還是沒有通過科舉這條路,走向人生巔峰。第一次考試他落榜了,而且考的很差。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代科舉考的隻是四書五經九本書,要求學生把這九本書玩出花兒來,多麼好的錦繡文章,都不能脫離四書五經,而和珅是全能型實用人才,不是考試型人才,這估計是和珅雖知識淵博,卻名落孫山的其中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