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丈原(2 / 3)

“將軍,丞相尋見,快些進去吧。”

薑維匆忙地頷首示意,撩開幕簾入了大帳,大帳內燭火閃耀,與帳外之暗沉恍如隔世,諸葛亮端坐於帥案之後,羽扇置於手側。

“末將薑維,拜見丞相。”

薑維前傾一步,伏地一拜,其間望了望諸葛亮的神色,即刻大吃一驚,諸葛亮雙唇幹癟,臉龐深深的內陷,微閉著雙眼,有如一個病入膏肓的患者。

“伯約啊,到我這來。”諸葛亮吃力地把身子支了起來,眼角也睜開了一條縫,聲音嘶啞而無力。

薑維霎時便淚流滿麵,同樣也是劉奕的真情流露,倘若隻是從白紙黑紙之間,又怎品得出薑維與諸葛亮之間的知遇情誼?

“丞相....”清楚情況的薑維吐不出話,嘴裏支支吾吾的。

“伯約...我恐怕是命數已盡,不日就將逝亡,吾子年幼,尚且還不堪大任,祁山大營十萬人,是為漢之根基,朝之壁壘,萬不可陷入險地,自吾死去,閉喪而不發,勿誘司馬來攻,我已命令王平前去修理棧道,大軍需一營一營撤回蜀中,不得有失,故令你至此,大軍撤退之際,全軍之背,全靠你之拱衛。”

諸葛亮氣息疲弱,幹癟的嘴唇一翕一合,薑維心中暗歎,倘若再早些年月,無需手握荊益,哪怕是第一次北伐,亦或是上方穀之戰,自己隻要稍加伎倆便能攻破魏軍,也不至於丞相勞積而終,到而今這一步,恐怕是天意。若是薑維沒有猜錯,諸葛亮臨終前還會給楊儀一道命令乃是吩咐魏延斷後,這便是日後症結所在,也是保住魏延性命的關鍵。

“薑維謹記丞相教誨,定護漢軍平安入川,不負丞相知遇之恩。”

“你...智勇雙全,年輕氣盛,又隨我征戰許久,日後可堪重用,我這留有兵法成書十數卷,另有連弩製造圖,隻是可惜,沒能用上北伐,今日交付與你,日後定有功效....”諸葛亮輕輕鬆了口氣,緊皺的濃眉總算有了一絲舒展,這番舉動意味深長,但凡是任何一個人在場,都看得出諸葛亮選中了薑維作為接班人。

但,此時的薑維威望不及魏延,資曆不如王平,論宗族不如馬岱,說到底,他隻是一個降將,在朝廷的世族眼中,他隻是一個頗有才能的降將,故而諸葛亮自然不能點名就要薑維接替自己,總領大軍,而是授之以漁,傳之以畢生所學,施之以奇門巧術。

跪謝而收納了諸葛亮的給予,諸葛亮吩咐薑維到營外守候,又喚楊儀入帳。

薑維守在帳外,整理好了書卷命令軍士先行放回自己營中去了,楊儀的入帳,意味著托孤的開始,不出薑維所料,須臾之間,參軍費禕應命而來,尚書仆射李福自成都抵達,來詢問情況。

如此看來,在諸葛亮初病之時,就已經派人告知了朝廷了,正是不想誤了大事,一個連生死都計算其間的丞相,滿腦盡是大漢之存亡。

二人到來之後也徑直入內,無需入帳,薑維也清楚諸葛亮會對李福說些什麼,無非就是蔣琬替之,而費禕再繼之的遺世之語。真正要命的是諸葛亮將付與楊儀的命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楊儀和魏延素有恩怨,此命令要是由楊儀施加給魏延,恐生事端,薑維所想,倒不必真由魏延斷後,隻需防止魏延一氣之下和楊儀在撤軍問題上唱對台戲即可,矛盾尚可以時調和,若是亡命,誠以萬世之歎而不可悔。

約過了一個時辰,雨勢稍停,兵士已同帳而眠,忽聞得身後帳中傳來聲聲啼哭,薑維渾身一顫,立馬轉身入內,見帥案上已無丞相,僅有羽扇置於桌上,未曾移動,轉身又入內寢,諸葛亮已臥在榻上,雙眸閉合,嘴唇微張,而榻邊三人,暗暗抹淚,一時間不能自己。

薑維的眼角也泛起淚花,停留在原地,一聲不吭。

李福最先要離開,他將回成都複命,簡單和在場之人告了別,李福就要折返成都了,而楊儀和費禕對視一眼,想必也是受到了諸葛亮的托付,楊儀吩咐諸葛亮的隨身童子整理遺物,又布置了一幹親信,處理丞相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