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應該慶幸,我現在沒有繩子!”
李文悅想起剛才被吊起來曬太陽的趙新,覺得行走江湖必須雇上兩個仆人,但不是讓他們打架,而是負責幫自己帶幾條麻繩,方便她隨時把人掛到樹上。
路雲連忙退後,他可不敢上去和這丫頭單挑,哪怕不說兩人裝備上的差距,就衝剛才秒殺章書的戰績,他覺得公平戰鬥自己也八成不是對手。
“丫頭,你這是什麼劍法?”
楊正也沒有把握擊敗這丫頭,剛才李文悅輕鬆秒殺章書,這種手段他自覺無法做到。
“你能在我手下堅持三招,我就告訴你。”
李文悅這時已經不把麵前的兩人放在眼裏,話音未落,人已經衝到楊正身前,兩把長劍以不同角度刺來,但中途沒有第二次變化,因為她發現以這具身體的內功修為,中途變招一次就很極限了。
楊正擅長拳腳功夫,專攻“羅漢拳”和“金剛掌”,這兩種都屬於很容易學到的武功,也即是入門功夫。
李文悅對這兩門功夫很熟悉,他老哥在孤兒院的老師就擅長這兩門功夫,但兩兄妹有了反手劍法和衍生的掌法後,當然看不上這種爛大街的武功。
但這兩門武功擱在楊正手裏似乎不太一樣,她的兩柄劍,一劍刺向麵門,一劍刺向心口。
楊正閃身避開刺向自己麵門的一劍,雙手向她的另一把長劍拍去,速度比章書快得多,角度也更加刁鑽。
李文悅將一柄劍斜下一劃,打算用一柄劍被擊飛的代價重傷對方。
楊正迅速收掌,這種交換自然做不得,但腿上已經連踢兩腳,將李文悅逼退兩步。
路雲和半死的章書露出了路人式的反應,就是那種呆傻一樣的表情。
楊正和李文悅的交手,完全顛覆了他們對這個年紀的武者交手場麵的認知。
他們覺得,年輕武者間的較量應該是——
A使出一招XXXX,B馬上使出一招能夠克製,或是最少不被克製的招式還擊,實在不行就把自己的看家本領使出來。
這之後就是看誰的招式更精妙,誰練得更嫻熟,誰的內功更強一些,就連身體強度在這個階段也能影響交手結果。
大多數的武者,隻有到了三十歲以後,那時內功已有小成,才可以把招式拆開使用。
但這兩人明顯不到二十歲,居然能做到見招拆招,兩人隻能安慰自己:這或許就是天才與普通人的區別。
楊正和李文悅交手極快,眨眼已是過了十招。
路雲和章書再次生出一個疑問?
這兩人怎麼能把內力控製的如此得心應手?
楊正和李文悅的交手,基本都是一招沒用完就收了回來。
但招式收回去簡單,內力收回去卻很麻煩,這些高速運行的真氣,勢必要在體內產生激蕩,對經脈造成一定衝擊。
武者防止這些真氣損傷經脈,隻能靠穴位的雙向擠壓和調節,還有經脈自身的堅韌度來削減衝擊力。
但問題就出在這裏,年輕武者打通的穴位有限,經脈堅韌度也比較差,這種衝擊力很難被輕易抵消。
這使得年輕武者在收招和換招時,必須分出大半精力應對這種反噬,中間出現零點幾秒的硬直都算少了,這屬於不可運氣的持續過程。
這就是為什麼年輕武者切磋,總是有點像回合製一樣——
兩人各出一招打完,若是未分勝負,那就停個一秒半秒各自喘息,然後再出招繼續較量,一直到有人氣息回不上來,或是被自身真氣反噬傷了經脈為止。
他們自覺接不下這兩人三招以上,因為這兩人的硬直時間太短,與這兩人交手隻有一個下場,那就是自己拚盡全力擋下一招後正在回氣,人家已經衝過來使出第二招了!
楊正在二十招之後也漸漸落於下風,雖說任何武功練到極致都很厲害,但他畢竟才十八歲,對於武功的理解遠遠稱不上極致,頂多是比同齡人更能靈活運用,這時武功本身的精妙程度就很關鍵。
李文悅的反手劍法講究“奇”、“詭”、“快”,雖說下限很低,但上限無窮無盡,與小說裏的獨孤九劍是一類武功。
楊正十招之後就趨於防守,二十招之後隻能躲避,但久守必失,這麼打下去很難再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