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國之君,沒有幾個是傻子,相反他們要比一般的人聰明的多,而且看問題也要比一般人長遠的多,他能從秦軒身上看到這些,他也相信秦軒不是天才,也知道這些都是他學習的來的知識,是什麼樣的教育能教出他這樣多才多藝的人才,這絕對不是光靠經史子集可以培養出來的人才。
大唐的教育注重經史子集,而對於農田水利、製造冶煉等這方麵就完全沒有,這些全部都是靠著家傳或者師帶徒這樣傳承下來的,一旦掌握一項技術的人意外離世,那麼這個技術就可能失傳了,這些技術不要說發揚光大,就是全部傳承下來都困難,這些就是限製一個國家發展的問題。
“皇兒說的沒錯,秦靜遠隻有一個,但是在某些方麵,他可以頂上一千一萬個工匠,大唐想要發展強盛,那就必須要有千千萬萬個秦靜遠這樣的人才,醫科大學就是很好的例子,工匠、商人子弟不能參加科考,但是他們可以學習這些技術,朝廷創建這樣的學府,要那些大匠們將他們的技藝教會這些學生,記得秦軒說一句話嗎?”李隆基問道。
“父皇,他說的什麼話?”鹹宜公主問道?
“記得他要開醫科大學之前,曾經和他談過,問他為何有這樣的醫術不是保密,而要傳給那麼的多的人知道,你知道他怎麼說的嗎?他說了一句話:隻有競爭才有發展”李隆基笑著說道。
“隻有競爭才有發展?”鹹宜疑惑的問道。
“沒錯,很簡單的道理,同樣的裁縫,如果一種衣服隻有他一個人會剪裁,那麼他就不會想著開發新樣式,如果有另外一個人也學會了,那麼這個裁縫就會想著在開發出新的品種,這個就是競爭的結果,所有的行業都是一樣的,所以隻有叫更多的人學會更多的技術,這些技術才能越發展越先進”李隆基說道。
李隆基的思想確實轉變了許多,其實都是因為火藥和火槍、火炮的出現,這些對於火器的出現,使他看到了刀劍和火槍之間的差距,這是幼兒和成人之間差距,大唐最厲害的軍隊在火器麵前就是被屠戮的對象,而這些都來自秦軒,那麼他未知的家鄉該有多麼強大?這個除了秦軒,無人能知。
大唐看似一個天朝上國,就拿秦軒設計的這些火器來說,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大唐的實力目前是強國,如果和秦軒的家鄉比起來,大唐估計就是和現在依附朝廷的一個小遊牧部族實力差不多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想要強大,隻有培養人才。
工匠、商人都是低賤的職業,他們的後代連科舉都不能參加,就如秦軒所說的,大唐用於保家衛國的武器恰恰是工匠們創造的,而朝廷能養活這麼多官宦,這些錢財恰恰是來自農民和商人的賦稅,從這一點來說,那些官員士子都沒有權利歧視他們,因為你的吃穿都是他們給的。
這簡單的道理,李隆基也懂,但是懂了就不見得要去改變,火器的出現,他做為大唐的君主,知道再不改變這些現狀,一旦別的國家掌握了這項技術,那麼以大唐那些技術人才的保守程度,將很快落後與其他國家,而且在明州那邊的海上,已經發現有船隻在使用火器了,這個已經說明火器目前不是大唐獨有的利器了。
這些在海上使用火器的人是誰?目前還不知道,秦軒所說的從他家鄉出來的不止他一個,隻是後來船傾覆,他被海浪衝上岸時,身邊沒有了其他人,但是並不代表這些人都死了,何況當時秦軒還不是在大唐的近海,而是在靠近大食的那邊,那麼就可能有他的同鄉被海浪衝到大食去?
雖然這個可能很小,秦軒也說別人都遇難了,但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大食要是也有秦軒這樣的人才,那麼大唐一旦和他們衝突起來,還能存在多久,李隆基不想做亡.國之.君,那麼隻有改變才能保證大唐的強大,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李隆基考慮的問題就是一種可能存在競爭的情況下的應對之策,雖然這種臆想的敵人根本不存在,但是秦軒可是給大唐暗中製造了一個競爭對手,台灣在暗處,不適合暴露,但是隨著海禁的開啟,也隱瞞不住,不過台灣真正的實力外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所有火器全部是保密的,在台灣本島是不會使用的。
目前台灣淡水河已經管控,淡水城是不允許任何外來船隻進入的,以後所有外來貿易的商船隻之局限於商貿城,商貿城隻有少數的軍隊駐紮,不會叫外人探究到台灣的實力,秦軒也考慮到了台灣商貿城一旦為很多海商知道後,朝廷不會不注意到台灣,因為大唐附近的國家大多都依附大唐,但是台灣目前不可能這麼做,除了一些比較大的部落或者王朝遊離在大唐之外,台灣也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