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悲劇了
“兄弟們,安祿山已陣亡,敵軍要敗了,給我殺啊”
“殺啊”
高仙芝率一萬唐軍及時的掩殺過來,戰車在前麵衝鋒,加上主帥戰死,叛軍已經軍心大亂。
唐軍人數雖少,局勢卻占盡優勢他們分成幾路縱隊,將敵軍分割成幾塊,攪得魂亂不堪。
緊接著,一個反常而又讓人震驚的怪事發生了。僅僅一萬多名唐軍對上數萬名叛軍,甚至有騎兵,叛軍反被唐軍窮追猛打,將他們趕出了渭河與北,還俘虜了兩萬多人。
這一仗,叛軍敗得莫名其妙,唐軍大獲全勝
安祿山也莫名其妙的陣亡了,是被大名頂頂的劉幫主一斧砍死劉幫主又威名遠揚,享譽海內外。夜裏的孩童一旦聽到他的名字立即嚇得屁股nà流哦。
同時,叛軍也嚇怕了,他們已經無心戀戰,史思明見隊伍不好帶了,隻好收攏殘軍退回了洛陽,想等待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當然,唐軍也無力追擊,好在長安終於解除了危機
這一仗,冒出了幾個大英雄最新章節網絡鬼差係統。劉得道位居首功,高仙芝其次。特別是劉得道,整個長安的居民沒有人不認識他,是他拯救了長安。
當然,李瑁是鎮守長安的名譽代表,他的聲望以及身價也水漲船高。獲得了一個文治武功的賢王。這一切早有意料,劉得道開始在暗中煽動長安的居民散播謠言,說李瑁有帝王之相。
意外的事情又發生了,就在叛軍敗退的同一天,遠在西北靈武的太李亨得到郭儀,李光弼等一幹大將的擁護下,擅自繼位為皇帝,改年乾元,尊奉李隆基為太上皇
這下不得了,劉得道不答應,全國人民也不答應了
李隆基丟棄京城自顧逃命,名聲掃地,是該換皇帝了。不過李亨搶先繼位了,卻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擁護,甚至反對連連。誰叫他不留下來鎮守京城,抵禦叛軍?
反觀李瑁親自坐鎮,有時候還登上城牆幫忙板磚添油,親臨戰場,當然,這一切都是在作秀,不過有這個心即可。
李瑁坐實了鎮守長安之名,頑強的將叛軍擊退回去,在人民心中,李瑁是真正的皇帝
這李亨太不厚道了,雖然你是太,擁有優先的繼承權,但是他也不想一想,長安是大唐的中樞,它一旦被叛軍攻破了,你李亨當皇帝也隻是個西北王而已,憑什麼你來當皇帝?
總之,沒有李瑁和他英勇的部下們,比如神呼傳神的劉得道,高仙芝,譚龍以及丐幫眾兄弟們等等,沒有他們,大唐江山早就跨了。
見到時機成熟了,劉得道開始大肆煽動長安的居民出來遊行,堅決擁護李瑁為大唐任皇帝。留守在長安的官員們迫於壓力,隻好跟著擁護李瑁繼承大統。
在劉得道等人的授意下,禮部官員起草推舉李瑁為皇帝。
李瑁再三推遲,後經不住百官的推舉,隻好半推半就坐上了皇帝之位,改年號為元,尊奉李隆基為太上皇。
一人得道,jī犬當然也要升天。李瑁繼位的同時也不能望了功臣,他封高仙芝為護國大將軍,忠勇候。封劉得道為大唐第一太保,表彰他力挽狂瀾,挽救大唐江山社稷的功績。同時加封為尚書令,平同士章,鄭國侯劉得道一躍成為百官之首。丐幫也封為國家慈善機構,每年都得到十萬貫錢的補助。
譚龍為征西大將軍,孔勝為振東大將軍等等……
這時候,天下間同時有了三個皇帝。一個在長安的皇帝,一個在西北的皇帝,一個老皇帝。到底誰是正統,眾說紛紜,不過大多數人都支持李瑁。
被兩個兒強行推上了太上皇之位,這時候的李隆基到底有何感想,他此刻身在何處?
自從李隆基難逃之後,出了金城就沒有任何消息了。
李瑁以迎接父皇的名義為由,派了大量的人手沿著李隆基南下的路途查坊。但是,劉得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李瑁的心態有些變了。他現在當上皇帝了,該不會是想對自己的老下手,把前妻搶回來吧?有點瘋狂了,父兩輪流做皇帝,同時也輪流占有一個女人?
對了,李隆基逃亡中到底有木有發生了兵變,如果真的發生兵變了,楊欲環的處境如何了?
燕乘風他們應該是回來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