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書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
哲學家孟德斯鳩曾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不僅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塑造一種良好的品格,而且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境界,擴展我們的視野。讀書淨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領悟到人生的哲理。
二、讀書無用論為什麼會抬頭?
近日讀俞平伯的散文《讀書的意義》,他說:“讀書的真意義,於擴充知識以外兼可涵詠性情,修持道德。及為功名富貴,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讀書,更無須借聖經賢傳,甚至於愈讀書愈窮。讀書空氣的稀薄,讀書種子的稀少,互為因果循環”。過去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但是現在為什麼居然會質疑起讀書的價值來呢?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我想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以下幾點:其一“新讀書無用論”的背後是當今就業的嚴峻形勢。十年寒窗苦,一畢業即失業。花了許多的錢讀書,可是畢業後卻難以找到工作,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因而便得出“讀書無用論”的判斷。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真正簽約者隻有33.7%。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在於高校大規模擴招,社會卻沒有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時與高等院校辦學質量不高,教學方式不能與市場接軌也有關。其二不合理的教育體係是造成讀書無用論的一個重要誘因。像幾年前北大學子當屠夫以及清華畢業生戚柯(化名)當搬運工的現象都是應試教育表現出來的弊端,戚柯的連續失業實際上再一次為應試教育敲響了警鍾。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已成為全社會廣泛的共識,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又舉步維艱。事實上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素質教育基本上還隻是停留在口頭上,並沒有真正的落到實處。這是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深思的。“考考考”領導的法寶,“分分分”教師的命根。這裏便存在一個悖論:你要考好大學,就得做應試教育的俘虜,考取高分。但就業你卻須要靠自身的能力,而應試教育卻是無法培養這種能力的。其三是一個全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還遠未形成。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以及《鳳凰琴》裏的年輕女教師至今給人留了深刻印象。應當說隻有解放教師,才能解放學生,隻有解放學生,才能解放教育。我始終覺得,什麼時候教師的社會地位提高了,福利待遇上去了,人人都爭著想當老師時,那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真的就要到來了。因為那時更加注重是人格、是素質、是全麵。
三、知識改變命運,讀書成就未來。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說過:“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讀書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裏,誰擁有知識,就等於在激烈的竟爭中占據有利了位置。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改變個人命運的內在推動力。例如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曾子墨從北京市優秀學生到留學美國名校、從美國華爾街到鳳凰衛視的經曆,讓人清楚地感受到一個女孩腳踏實地與自己的理想接軌的奮鬥軌跡。再比如像求伯君創辦金山公司,網易總裁丁磊等等都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取得成功的。這裏也許有人會說,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大學未畢業就出來創業,但是照樣獲得了成功,如何去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呢?我覺得,讀書隻是獲得知識的一種途徑,但決不是唯一的。因為學習不一定要讀書,讀書隻是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是一部無字的大書,在社會這個大學堂裏,隻要你用心去學,同樣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知識是石,敲出命運之火;知識是火,點燃命運之燈;知識是燈,照亮命運之路;知識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四、讀書引領自我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也許未必能夠賺大錢,做什麼大官,但是我們可以說讀書,豐富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在當今的社會裏,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因為學習無處不在。隻要你用心去感受,你就能學到知識。但是知識不等於智慧,突然間想起哈佛前校長summmers在2006年哈佛畢業典禮上講的“我們的世界已充滿了知識,但是卻如此絕望地需要智慧”。知識是重要的,但智慧和勇氣更重要。對此,我們每個人要善於把握時機,果斷決策。讀好書,好讀書。有書相伴的日子是充實的,有書相伴的日子是快樂的。通過讀書,可以幫你駛入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