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先披露一個真理(1 / 2)

也許你會說,智齒和盲腸一樣,是人身上多餘的東西。對於你的這種看法,我隻能表示遺憾,這是人類走到現階段必然的觀念。再過1千年,你還這麼說就露怯了,如果你能仗著基因技術活到的話。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漸進的,每年都有新真理出現,每年都有老真理被扔進謬誤的垃圾箱。人類盤點自己的腳印時會發現,裝真理的箱子越來越小,裝謬誤的箱子越來越大。終極真理極度誇張說充其量也隻有針眼那麼小,終極謬誤盲人摸象般保守說也比太平洋大。

我現在要告訴你的,就是一個真理。但你肯定不信,原因很簡單:如果你信了,你就不是21世紀的人了。21世紀的人類的智力水平絕對不可能將我下麵的話信以為真,就像14世紀的人根本不可能相信因特網一樣。倘若當年有大臣向明太祖朱元璋進言廢除驛站創建因特網用以聯絡各方諸侯,朱太祖以欺君之罪將該大臣推出斬首是最慈善的舉動,弄不好會滿門抄斬滅九族。據我估計,我告訴你的這個真理,最早也得在27世紀中葉才會有人發現,最先發現的前100人肯定會魚貫而入被送進瘋人院。從第一個發現這個真理的人被送進瘋人院到人類將此真理從謬誤徹底平反為真理,最少得占用人類200年時間,這還是以700年後的人類智商指數為依據進行評估的。700年後的人類智商平均指數比現在要高1倍左右。

下邊是我要告訴你的真理。

很長時間以來,人類在思索這樣的問題:人類中的天才的數量和人類的總數相比為什麼如此鳳毛麟角?20世紀末,喜歡秋後算賬的人類遴選千年人物,扒拉來扒拉去隻有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兩人入選。咱們且不說1000年結束時人類的數量,咱們打個九折,從1900年起算,1900年終結時活著的人類是10億人,到了2000年末,健在的人類數目是60億人。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即使按九折方式計算,1000年到2000年之間也有50億人在這個星球上活過,前900年的一概不算,後100年間死了的也不算。50億比2,懸殊巨大。都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天才有的人是非天才?天才和非天才的根本區別在哪兒?不計其數的科學家把天才的大腦和非天才的大腦掰碎了研究,力圖找出其中的差異,從而實現人類的夢想:人工培育眾多天才,造福人類。

無功而返和止步不前是我對這些科學家的客觀評價。他們找錯了方向。天才和非天才的區別不在大腦。人和人的大腦幾乎沒有差異,將愛因斯坦的大腦和某智障者的大腦不做記號打亂了放在一起,任憑擁有如山的文憑的科學家也不可能將愛因斯坦的大腦準確挑選出來。

既然天才和非天才的大腦是完全一樣的,那麼天才和非天才的區別在哪裏呢?換句話說,究竟是什麼使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從至少50億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垂千古甚至流芳萬古的天才呢?是勤奮嗎?NO。在生活中,我見過許多比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勤奮1萬倍的人,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成為天才。事實上,上述兩位“千年人物”以人類的標準衡量,並不勤奮,前者將生命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沾花惹草,後者讀書時曾有過不及格的不良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