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脈覺醒(1 / 2)

英朗望著四周,心中五味雜陳。近一年以來,在他的腦海中總會呈現出一幅畫麵。畫麵中顯示著一個很奇幻的空間,空間不大,顯得空空蕩蕩的,但在空間的正中卻漂浮著一尊巨鼎,鼎身上符文流轉,顯得異常的神秘。

英朗能夠很清晰的感應到,這尊巨鼎與自己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聯係,就像是一種血脈相連的感覺。

英朗經過數天的尋找,終於找到了這裏。但看著四周的一切,卻不由得十分沮喪。英朗暗自嘀咕: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明明在這裏的感應是最清晰的,可是四周卻是什麼都沒有啊。”

英朗頹然地坐到了地上,暗自歎息。

但就在這時,一副奇異的景象出現了。隻見陣陣白光從地下閃出,緊接著越來越亮,越來越亮,未等英朗有任何的反應,就籠罩住了他的全身。片刻之後白光散盡,原先之地己是空空如也,哪裏還有英朗的半點身影。

英朗,出生於上世紀的70年代末,江南蘇城的一個小村莊。初中畢業那年,成績一般,隻考上了一所四年製的中專,計算機管理專業。

在當時還是包分配的年代,中專也有三種的讀書方式。分為自費,委培和公費。顧名思義,自費就是讀書的所有費用都是自己承擔,公費那就是讀書的費用由來國家承擔。那麼委培呢,也就是委托培養人才的意思,學生在進入學校前就已經被用人單位看中,當然基本上都是專業對口的單位,等你學校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到那家用人單位去上班,同時讀書的費用由那個單位報銷。

英朗也算幸運,他就是一名委培生,在聽說了畢業後既能報銷費用,又能分配到工作,就很爽快的繳了近一萬元的委培費。

其實英朗還是很知足的。在當時來說,能夠走出農村,轉成城鎮戶口,也算是件很有麵子的事了。

可悲催的是,到了畢業那年,正好趕上了國家大規模施行取消包分配製度。就這樣,不僅僅是那一萬元的委培費沒有著落了,工作那更是無從談起了。這讓英朗鬱悶了好久,要知道那一萬元,他可是費了姥姥勁才湊齊的。

不過當時正值20世紀末,華夏改革開放已有20來年,整個華夏的經濟正處於蓬勃的發展時期。在發展的大趨勢下,蘇城各地也出現了大量的工業園區。

英朗中專畢業後,就跟其它學生一樣,來回奔波於蘇城各個園區的人才市場,加入了找工作的大軍之中。

中專這樣的學曆,在當時來說應該還是比較尷尬的。上麵呢有大專本科生,下麵又有技校高中生。

一般企業在招管理人員時,基本上考慮的都是大專以上的學生。而需要一線的操作工呢,又更傾向於技校生和高中生。

就這樣,在人才市場來回奔波了數個月後。終於是時來運轉,剛好有一家台資企業來蘇投資,需要招聘先期的儲備管理人員。經過了初試、筆試、和最終麵試後,英朗也很榮幸的成為了該公司的一各網絡管理人員,薪資待遇為每月工資850元,公司繳養老、醫療、失業三金。

工作確定的當天,英朗就和麵試時認識的兩位新同事,在公司附近小區一起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作為宿舍,月租金600元,由三人共同承擔。

由於都是剛畢業的學生,還是比較有共同語言的,三人都在上班的前一天搬到了宿舍。

英朗就職的這家台企,是一家專業從事生產醫療器械的單位。為了先期培訓一批管理人員,台商那邊就先派了三位領導過來培訓新人,他們分別是一位總經理;一位負責人事、采購後勤等事務的經理;最後一位則是負責技術和生產的經理。

由於公司的廠房還在建造中,台資方先期就在蘇城租了一棟標準廠房用作培訓員工用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