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如戰報所言,杜荷勝了23u!]他利用南詔白蠻與烏蠻的敵視情緒,以流言促使白蠻、烏蠻內訌,互相殘殺。
烏蠻首領méng難敗退時,得知了此事,怒發如狂。白蠻首領楊昆,得知méng難未死的消息,也是又驚又怒。
白蠻與烏蠻之間,確實有著矛盾,可兩則合在一起,才是南詔。
楊昆不喜烏蠻,可一樣承認烏蠻是南詔國民,méng難亦討厭白蠻,卻也認可白蠻的存在。
烏蠻人驍勇長於狩獵,白蠻人通智懂得耕種,雙方都離不開彼此。
故而唐軍大軍壓境,楊昆並不能領著白蠻人躲在山上,因為白蠻人不熟知山林存活之道:同樣的,méng難亦不能領著烏蠻人上山,因為烏蠻人沒有糧食,臨時臨急的狩獵,難以維持長久,尤其是時近冬日,如果沒有白蠻儲備的糧食,烏蠻同樣熬不過去。
想要避過此難,烏蠻、白蠻必需聯合一起,方能夠共度難關。然而因為杜荷的分化,這一切都成為了幻想。
隻要楊昆、méng難共存,烏蠻、白蠻就沒有複合的可能。
就如裴行儉預料的一般,這個道理楊昆、méng難都明白,他們能做的就是在唐軍沒有大軍壓境之前,一決生死,來一場成者王,敗者寇的戰役,確定這南詔王的歸屬。
楊昆、méng難想法一致,然而他們卻小覷了唐軍,小覷了杜荷手中踏月留香的力量。
他們兩人原先是打算利用南詔多山,道路難行的特xìng,來拖延唐軍進兵的速度。根本想不到杜荷將計就計反而利用多山的特點穿越山嶺,避開人群,將奇兵安插在了南詔腹地。
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踏月留香的能力,可以在無路的山嶺中,找出最容易行走的地方。同時唐軍那優良的軍事素質,能夠克服一切難題。最終,杜荷成功了,將奇兵送到了南詔腹地。
唐軍奇兵在楊昆、méng難即將分出勝負之前果斷的加入了戰場。
奇兵人數不多,可他們麵對的是已經jī戰多個時辰,彼此都傷亡過半的敵人,自然是大占便宜。
這一仗,唐軍奠定了勝局,奇兵與外圍的大部隊,前後掃dàng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南詔國的領土一一攻克,讓南詔國徹底的成為曆史。
看著杜荷的戰報,李世民亦不得不感慨一句“以二十出頭之齡年餘內,滅二國,擄二王,古往今來,除他之外,可有一人?”
遼東與南方的大捷讓唐朝舉國歡騰,讓無時無刻不關注大唐動向的周邊各族為之嘩然。
唐朝再一次以絕對的實力證明了自己的強大,隋朝楊廣窮極一生也未能拿下的高句麗倒在了唐軍的麵前,西南的霸主吐蕃也無法抵禦唐朝分毫就連占據絕對地利的南詔,在唐軍麵前也是不堪一擊。
一個一個實力強豪都倒在了唐軍的麵前,麵對這種力量,周邊異族不約而同的做出了一個決定:今年朝貢的禮品翻倍……不惜一切代價,親和大唐王朝。
高麗句、吐蕃、南詔三塊領土,正式歸入唐朝,李世民經過商議,分高句麗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大都護府以統之,任命驍衛大將軍蘇定方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兩子鎮守其地。
吐蕃也被李世民改名為西藏,在邏些城設西藏大都護府,以原青海都護張亮,領兵鎮守其地。南詔亦改名為雲南,在洱海建大理城,設大理都護府,並以劉伯英為都護。
西藏、雲南這兩名字自然是出自杜荷的建議,作為〖中〗國的領地,這兩個地方在也沒有比這更加合適的名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