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由馮老師到馮老(1 / 1)

1.由馮老師到馮老(劉震雲)

這不是一本思想筆記,這確實是一本給人解悶兒的書。大家讀就讀了,不必引申和聯想。如果它在說蘿卜,那就是蘿卜,不用去想火車或是狗熊。蘿卜皮通常是被視為無用的,但蘿卜皮拌好,同樣能登大雅之堂。這就是一盤能登大雅之堂的涼拌蘿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寫的都是真的。原因並不像作者自己所說,記憶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隻好補了許多膩子;而是,每個人麵對自己和自己曆史的時候,都有一種本能的膽怯和躲閃。孔子是這樣,魯迅是這樣,本書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補漏洞的態度和感情是真實的。當我們麵前站著一個真實修補的人,我們離真實就已經不遠了。起碼,修補是真實的。我們看到一個木工或瓦工,站在陳舊的立櫃旁和掛滿蜘蛛網的舊房子前。當然,麵對所有的舊立櫃和舊房子,站著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吃不貴,就好像我們吃了蘿卜皮,能夠體會到蘿卜心和蘿卜瓤的味道一樣。

馮小剛是以一個非凡的導演著稱於世的,這是他和孔子和魯迅的區別。所以我們對於他在本書文字上的偶爾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對孔子和魯迅那麼苛求。讓孔子和魯迅站在攝影機前,會像馮導演站在雜亂的中國文字麵前一樣失去耐心。馮導演不但討厭“膻”、“臊”、“騷”的複雜用途,而且對“的”、“地”、“得”會在不同的場合出現也感到撮火:真他媽事兒,這叫三權鼎立,歸堆兒一個得了。比這更糟的是,馮導演認為與個別文字和事物有些疏遠屬於生活小節,無關痛癢,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擁抱全人類一樣,於是把這種認字的負擔通過電話屢屢轉嫁到我身上。他的書寫完了,我與他同樣鬆了一口氣。暫時不用在世界上尋找什麼了。

當大家再讀《我把青春獻給你》時,現實中的馮小剛,已不是寫作這本書時的馮小剛了。一、他已是中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二、他已年過五十,於“青春”這個詞漸行漸遠,如我者,過去稱其為“馮老師”,如今幹脆省一字,直呼“馮老”。

馮老,包括王老(王朔),身上一直殘存著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情緒。往壞裏說,一直相信生活中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往好裏說,一直不失赤子之心。馮老適合拍《非誠勿擾1》,加上王老,適合拍《非誠勿擾2》。

馮老身上,還殘存著濃厚的壯懷激烈的英雄情結。因此,他適合拍《集結號》,適合拍《唐山大地震》。

馮老出此書第一版時,我也寫過一個序。我在序裏說,馮老師距大師僅剩1.7公裏;七年過去了,馮老距大師僅剩一層窗戶紙。

馮老雖然五十多了,但酒酣之時,突然又露出二十年前的青春朝氣:興奮,張羅,吆三喝四,把場麵搞得有些亂。赤子之心加上壯懷激烈,再加上殘存的青春和朝氣,我隱約感到,他離捅破這層窗戶紙,拍出經典撼世的作品,已經為期不遠了。

馮老,你唯一要做的是:不以別人的意誌為意誌。

與馮老共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