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天下盟(1 / 2)

兩人在帥帳內談了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劉平越說也生氣,最後憤然離去,留下田海一人在大營內枯坐。

田海心中比劉平更加憤怒,但他不能表現出來,他看得更遠,劉平隻能看到國內官僚體係的腐敗和低效,而田海卻看到了白蓮國的末日在靠近。

根據前方哨探報來的情報看,域外諸國和華夏三國的冬季劫掠戰已經打響,但是今年的規模和烈度都遠遠小於往年,這很不正常,因為今年更冷,受災的牧區更多,現在不打難道要等隆冬時節再開戰嗎?

田海已經多次提醒國主要將京師附近的預警網放得更遠,最好放到國境之外,以防他國趁冬季偷襲聖國,但是國主好像並不在意,田海甚至懷疑國主和域外諸國有秘密協議?

田海枯坐了很久起身休息去了,他是一名軍人,那些政治上的鬼蜮伎倆他無心過問,也不願意參與,他努力把這六十萬人帶好就行。

白蓮聖國的國都坐落在歸綏城,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礦產豐富、草場豐沛,本來是蒙元帝國南方重鎮,後白蓮教在國內盛行,拓木巴大汗特別將此地暫借白蓮大法師齊聰為設壇講法之地。

卻不想引狼入室,白蓮建國時直接將此地作為都城,並侵吞了東河套地區大片的肥沃土地,一舉成為實力不遜於金遼的新國,其他三聖國比白蓮聖國的實力遜色很多,三家相加也不如白蓮一家勢大。

天理、紅陽、聞香三教原本都是白蓮教的支派,國主即原教派教宗輩分上比齊聰要小上一輩。

未立國之前三教尚能聽從齊聰統一號令,共同進退;立國之後,四地各自為政,各有一班朝臣利益交織,心就沒有以前齊了。

立國之後,齊聰想要四國盡快打通彼此之間的通道,讓四國疆域連成一片,一旦出現大敵就可以守望相助,但是其他三國對此建議表現得極為冷淡,甚至故意拖延。

在他們看來,如果四國連成一片,最終逃不過被白蓮聖國吞並的命運,與其那樣不如各憑本事立國,最後誰主天下還不一定呢。

對於其他三國的暗中對抗,白蓮國主齊聰曾多次去信解釋或邀請三國國主來歸綏麵談,但都沒有得到三國國主的明確答複,四聖盟的盟約早已名存實亡。

相比其他三位國主,齊聰的學識和閱曆最為豐富,雖然不算頂級,但也有中上之姿,他很清楚四聖國能撐過前兩年各國的圍剿實屬幸運。

一來被他們侵占土地的各國猝不及防,元氣未複、準備不足;

二來顧慮華夏三國的威脅,域外諸國不敢全力投入兵力剿滅四聖國;

三來域外諸國和華夏三國都希望四聖國成為雙方之間的緩衝地帶,希望對方去攻打從而消耗國力。

一旦以上三個條件失去兩個及以上,圍剿四聖國的大戰就會打響。

齊聰沒有太多治國理政的才能,但是對鬼蜮伎倆的使用達到化境,他憑直覺判斷域外諸國之間有大陰謀針對四聖盟,但內容並不清楚。

域外諸國秋季會盟大會開始轟轟烈烈,最後不了了之,隻有齊聰覺得這件事裏處處透出陰謀的味道,令他寢食難安、心驚肉跳。

他屢次去信提醒三國國主,但是三國國主認為他是杞人憂天,一到冬季域外諸國哪有時間找四聖盟的麻煩,劫掠華夏三國才是活命之道。

齊聰無奈之下,隻能在國內保留一支重兵交由田海統帥,歸綏留下五萬王城軍防禦,隻派出數支萬人偏師出國就近劫掠,以補國用。

白蓮國一直戒備到十一月上旬,域外諸國與華夏三國普遍開戰之後,齊聰懸著的心才算放了下來,他立刻召集朝中重臣和軍中大將商議田海大軍出征的事宜。

六十萬大軍聚居一地,缺糧少衣、士氣低落,如果不是田海領軍有方,估計早就散營了,齊聰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會議在宮中的南書房中進行,為了顯得自己的親民,齊聰今日穿了一件便服出席會議。

齊聰問戶部尚書:“愛卿,田海大軍所需的糧草輜重是否已經備齊?”

戶部尚書急忙回稟:“王上,糧草輜重已於上月備齊,其中一半已和兵部交接,剩下一半留待戶部以備不時之需,沒有王上的旨意,臣不敢全額下撥。”

齊聰滿意地轉向兵部尚書:“愛卿,兵部何日可以調撥後續糧草輜重給田海將軍。”

兵部尚書答道:“回王上,因田海大軍數量龐大,占全國兵員一半以上,而他又非聖教核心弟子,故臣等擔心意外發生,日前撥付了三成的糧草輜重給他,導致他天天發文催糧。”

齊聰原本對戶部和兵部的低效有些不滿,可是聽兩位尚書一解釋,立刻覺得錯怪了他們,他們二人擔心之事也正是齊聰擔心之事,看來這兩位才是真正為君分憂的能臣,他以前小看了手下這幫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