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祠堂位於村東,背山而建,小山象彎曲的手掌,把小村包在掌內,祠堂則位於掌臂上,祠堂後麵是一座小山,小山上古樹參天,百歲以上樹齡的樹木比比皆是,是村裏的風水樹,破壞不得,曆代保護下來,逐成一景。據老輩人說祠堂建於明代泰昌年間,距今將有四百年曆史。從家譜上來看,曾家祖先能人輩出,最值得稱道的是一家出了三代舉人,最後一個隻能算半個舉人,為什麼算半個呢?因他是先生,帶著十多位學子去考舉人,結果是十多位學子全考中,而先生則名落孫山,先生一氣之下,當場吐血,十多位學子齊肅肅地跪在先生麵前,剛好被主考官看到,急問緣由,得知原委,主考官連呼:“是我錯了,學生的文章皆來自先生教導,現給你半個舉人,明年再來考,定當給你一個舉人。”先生回家後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此事成了家族的一大憾事。因小山村出了這麼多舉人,也算是名人多了,祠堂自然修得氣派,有前後大殿、有戲台,兩側有廂房,到文化大※※期間遭到破壞,所幸正殿沒有被毀,正殿曾是村裏的小學堂,倘若被毀,學生就沒有了讀書之處,村人力爭才得以保存下來。從正殿中一人抱不過來的廊柱和天井地麵上鑲嵌的百獸圖案,依稀還能看出當年的氣勢。
學生走啦,祠堂顯得冷清了。原有三百多戶人家,一千多人口的山村抵擋不了時代的洪流,慢慢衰落啦,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民出走的越來越多了,原來村裏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能組成二個班,現在讀一年級的小孩不到五人,就合並到其他學校去了。村裏住的大多人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老人們感歎著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逐漸消亡了,淹沒於滾滾曆史洪流中,愧對先人啊,可誰能擋得住呢?人走了,但祠堂還得保存,祖先的根子還得留住,落葉歸根嘛。清明、冬至時節,族人們從四麵八方返回小村祭祖,村裏便能熱鬧上幾天,發了財的村民還能請戲班子來唱上幾天戲,讓祖宗們聽聽戲,快樂快樂,開開眼界。為了方便祭祖,大家都湊了錢,將祠堂重新修繕一新,盡量恢複原樣,還請一位孤寡老頭住在祠堂裏,平日裏照看著。祠堂猶如放風箏的老人,手中揣著每個遠走他鄉的村民血脈中聯係的線。
又是一個清明節,曾守德夫婦張羅著去祠堂祭祖,他們有六個子女,全都住到外地去了。子女們多次接他們出去住,他們感到城裏人養不熟,明明是麵對麵住著,卻假裝不認識,那眼神防賊似的,叫人看著寒心,那象村裏大家相互照應著,親熱地打著招呼。有一次他們將帶去的自產農產品分給周圍的鄰居,鄰居們皺著眉頭接過去,然後轉身投到垃圾筒中,以為給的是毒品,會害了他們。那汽車爭著奔命似的,不讓行人,走一步路都艱難,如果走錯了道,被司機罵道:“老牌位,你不想活了,去跳樓、跳海都可以呀,別禍害好人”。空氣裏滿是汽油味,吸著嗆人,沒有一點清香味兒。自來水確實方便,可漂白粉的氣味象喝藥,深夜傳來的陣陣噪聲,讓人難以入睡。這住著不是享福,簡直是要命,實在住不習慣就回鄉下,好在兩人身體硬朗,在家裏種種菜、養養雞,跟老鄰居們拉拉家常,聊聊天,去文化禮堂打打麻將,小日子過得蠻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