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瞌睡來了送枕頭。
這幾個送上門的鄉民在張獻忠眼裏簡直就是福星!
剛剛還在為了糧草不足,以至於都快要愁壞的張獻忠,聽到這個好消息,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龍顏大悅的張獻忠,很是高興幾個鄉民吐露出來的消息,然後很是愉快將幾個鄉民送出去砍頭了。
至於幾個鄉民臨死之前,有沒有後悔出賣了山裏的鄉親們。
就真的隻有天知道了。
說穿了,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乎?
麵對死亡,硬骨頭的能有幾個?
就連那些天天嚷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一副讀了聖賢書,就可以為了道統,為了天下百姓舍命一搏的讀書人,流寇韃子來了一樣跪。何況幾個沒讀過聖賢書,在官老爺眼裏連民都算不上的普通老百姓。
第二天一大早,南陽城頭的兵丁便驚奇的發現外麵的流寇竟然分兵了。
好大一波流寇的兵馬,竟然離開了城下的營地想著伏牛山的方向開去。
一時間,城頭的人大鬆了一口氣。
南陽城是真的快撐不住了。
不管流寇是去伏牛山幹什麼,但至至少自己等算是又能多熬一天了。
人馬過萬,無邊無際,大隊人馬靠近伏牛山,想要不被發現都不可能的,
流寇的大隊人馬還沒靠近,流寇來襲的警覺的山民大喊大叫地送入了山中。
一時間山中大亂,哭聲震天。難民們是怎麼也想不到,山中啥都沒有,流寇為什麼不放過他們。
莫非攻城的人不夠了,又想要抓人去填壕?
亂世人命不如草,無論是官兵還是流寇,在老百姓心中都是躲都來不及的存在。
流寇要攜裹百姓攻城,讓百姓排在前麵去送死。
官兵不但要抓民夫,還喜歡殺良冒功。
老百姓又不傻,就算沒見過,但聽總聽過吧?
而在老百姓眼裏,無論是流寇還是官兵,全都是算兵災。
碰到了就九死一生,就算活下來,也得被禍害的不成人樣子。
隨著消息越傳越廣,山中原本還算安寧的日子也一去不複返了。難民們不得不拖兒帶女繼續向著深山中進發,寄希望於流寇不會窮搜山中,讓自己逃過這一劫。
難民開始往更深的深山逃去不提,而此時的靜虛觀裏也一樣亂成了一團。
道士又怎麼樣?
道士也一樣是人。
流寇來了,一刀砍來,照樣會死。
道觀裏,機靈點的已經開始收拾包袱準備跟著難民一起,往深山裏躲避了。貪心點的,說不定還準備趁著混亂,渾水摸魚多順點東西帶走。
利來則聚,利去則散。眼見著流寇入山,靜虛觀連個能壓服眾道的主事之人都沒有,那麼上演之出“夫妻本是同林鳥”,也就也不算怪事了。
隻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跑得了道士跑不了道觀啊!
靜虛觀一遭樹倒猢猻散,關係不大的自然可以走。
但有些人卻注定走不了的。
比如空虛老道的四個徒弟!
別人可以輕易棄觀而去,他們卻不能。
靜虛觀算是空虛老道一輩子的心血,也是他這一輩子唯一的成就跟寄托。
幾個徒弟都是空虛老道一手帶大了,說一句“情同父子”也不為過。這麼多年了,無論師兄弟之間如何齷齪,至少靜虛觀是他們的家,總不為過的。
丟了靜虛觀,空虛老道的這四個徒弟就算無家可歸了。就算能保得住性命,可以後還有什麼臉麵去見自家師傅?
觀中人心已散,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準備逃走的。爛船還有三斤釘,一個道觀上上下下幾百號人,也總會有幾個忠心一點的。
既然不準備逃,那麼就要拿出一個對策來啊!
三清大殿裏,還沒有逃走的道眾,以及空虛道長的四個徒弟聚在了一起。,試圖商量出一個對策來。
“流賊都圍城幾個月了,怎麼突然就衝著伏牛山來了啊!”大殿之上,空虛老道的大徒弟玄元子首先開口了。
“誰知道啊?難道還能跑到流寇裏麵去問一問?”老四玄道子歎了口氣說道。
流寇既然衝著伏牛山來了,肯定就不會放過靜虛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