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暮城聞言一拍腦門,道:“是了,傳聞說當年章惇便是支持簡王趙似為帝的!想必是他害怕趙佶仍會整治他,幹脆便投向了元祐黨一邊!想不到啊昆哥,你還真是有些見識呢!”
“嗨,這些八卦都是聽金蓮那些小娘皮們隨口聊出的,當不得真!”太史昆不好意思的紅了一下俊臉,又是問道:“那麼新黨這邊定是不支持趙似即位的了?如今他們在京中還有什麼力量麼?”
秦暮城道:“新黨的三個頭領應當是蔡京、曾布與章惇,如今章惇明顯是投奔元祐黨了,而蔡京與曾布兩個人也不怎麼對付,時常相互攻奸。眼下蔡京陪在趙佶身邊同生共死,約麼著曾布在京中心裏猜疑也不少。而元祐黨人範、呂、蘇、韓、文幾個魁首都是大世家,又因為處在劣勢所以團結的很,因而如今開封府的文臣方麵是元祐黨占了上風。
但是軍事力量方麵,元祐黨就不行了。種師道一夥人糾集了近十萬兵馬圍在開封周圍不退卻,明顯就是給新黨撐腰的!”
“哦?”太史昆問道:“種公還是新黨之人?”
“此事說來話長了,雖然種師道等武人不參與朝政,也談不上參與黨爭,但是從感情方麵,他們這些邊軍還是傾向於新黨的。這事,還要從元豐五路伐夏說起。”秦暮城耐心解釋道:“雖說遼國與我大宋素有間隙,但是從檀淵之盟以來,兩國國境相安無事,從未發生過戰爭,邊境上駐軍多以象征為主。反倒是西北的夏國一直對我大宋叫囂不斷,兩國時常交戰,因而大宋的重兵都集中在宋夏邊境上。話說到了元豐年間,荊公實行新政許多個年頭,著實積攢了大量的糧草軍餉。適時夏國內亂,神宗皇帝便發出命令,由李憲作為主帥,由種愕、王中正、高遵裕、劉昌祚為輔,起五路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馬,誓要剿滅夏國。”
五路伐夏的典故太史昆也曾聽說過不少,畢竟在他的身邊,就有親自參加過這場戰爭的老行伍武柏。如今夏國仍然存在,也就說明當年的這場戰爭並沒有達到預先的軍事目標。太史昆現在也是一方統領了,他已經明白數十萬人的出征絕不是演義小說中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而是一件需動用整個國家國力,甚至會拖垮整個國家經濟的舉動。那秦、隋兩朝二世而亡,未嚐不是有了這方麵的原因。出動幾十萬人,若是一鼓作氣摧毀敵軍取的大勝也就罷了,但若是這等陣勢卻沒有達成目標,那麼這場大戰中經曆的種種血淚隻能用罄竹難書來形容了。
秦暮城說這些話的時候,亦是目光空洞,充滿感慨之意。他稍稍失神片刻,繼續說道:“這場大戰最終的結果,勉強可以算是我大宋勝了。雖說沒有掃平夏國,可是畢竟搶奪來了許多城池。不過,荊公所積攢的錢糧也在這場大戰後消耗一空,即便是大宋如此富庶的國家,暫時也沒有力量再來一次這樣的大戰了。
後來荊公的新黨失勢,溫公元祐黨執政。元祐黨人皆是大世家的文化人,不喜戰爭,遇到邊關有了爭奪,便行君子之風,將國土讓與番邦換取和平。宋夏邊關上的武人從此不被重視,且他們浴血奮戰搶來的國土,大多也被元祐黨人送歸夏國了。因而,這些武人感念荊公的好,卻是處處維護新黨。”
太史昆頷首道:“原來是這樣!想必邊關武人之中以種師道為首領了?”
秦暮城點頭道:“然也!如今大宋的精兵有七分在宋夏邊境,而這些精兵都是元豐年間五路大軍的底子,基本上由四大將門把持。
五路伐夏大軍中,實際上隻有種愕這一路得以全身而退,因而這幾家中種氏一族勢力最為龐大,其魁首,便是咱們的老朋友種師道;
另外幾路,大太監李憲帶領的乃是開封城中的禁軍,大戰過後,那些殘兵也就回京城了,並沒有留在邊關。劉昌祚那一路由本家的子弟劉延慶繼承,如今駐守環、慶、徑、原這幾州;太監王中正的河東軍本就是大將王韶的兵馬,如今由王韶之子王厚率領,鎮守河曲;高遵裕本為外戚,戰後他的那一路兵馬,卻是歸到了折氏大將折克行的名下,如今作為魁首的的乃是他的長子折可適,鎮守河熙地區。
如今這些個人物,都在種師道的帶領下圍在開封周圍,其目的不言而喻,因而我約莫著,元祐黨也頗為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