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縱有長生丹,不救青丘狐(上)(求追看!求收藏!求推薦!)(1 / 2)

《金丹詩四十八首》讚言:“昆侖山上樓台聳,北海爐中龍虎攢”。

天師作詩,自然隱言重重,但看表麵意思,卻是在稱讚昆侖山脈裏的神仙隱士煉氣煉丹,修真之輩眾多,各個道行高深。

天祿立國以來,以兵法儒三家為首,其餘百家共輔人道,武道昌明。因此這昔年大有名聲的神仙祖庭,昆侖山脈內早已不複昔年求道修仙者絡繹不絕的樣子。

沒了凡俗打擾,卻反而讓厭倦紅塵的有道之士能夠在昆侖更好的修行。

井涼已經守在煉丹爐前一個甲子了,這一爐大丹耗時極久,他花費的心力更是難以計數。

縱然他是道行高深的大真人,也早已有了疲倦之意,更兼久不成丹,焦躁之下道心中早

已有了雜草生出而不自知。

甲子前,修為到了瓶頸的井涼,忽有靈光在他的道心中閃現。

那時井涼顧不上其他,在遣散門下道童,匆匆傳了幾道飛信後,就立馬關閉洞府,采四時之氣,自然輪轉之靈光,就要在這昆侖寶地,去無中生有,煉出一爐不在任何典籍上有過記錄的大丹。

這一爐,煉的既是有形寶丹,又同樣是井涼一身所學的上乘丹道。

丹成,道未必成,但卻有了繼續向上突破的契機。

天祿耀帝三十五年春,井涼端坐蒲團之上,手掐著丹訣,臉上漸漸有喜色展露,他心中有悟,今日這爐煉了整整一甲子的大丹,要成了。

某一時刻,盤旋在丹爐之上的煙雲倒卷,井涼身子不受控製的向前一傾,隻覺渾身修為也像那煙雲一般,被卷入了丹爐之內。

井涼臉上驚訝之色未能浮現,一身被吸走的修為似在丹爐內轉了一圈就又回到了他的體內。

井涼因為煉丹而荒廢了六十年的煉氣修行,功力不得寸進許久,此時卻仿佛凡草得遇甘露水灌頂一般截截上漲。

若說井涼被丹爐內成丹那刻引走的修為是一,那麼此刻回到他體內的修為卻又平白無故多了五成。

瞬息間,井涼前傾的身形後搖回歸原位。

就在這身形一前一後之間,井涼因為煉丹而生出的疲倦,煩躁等身心上的不適,卻是被一掃而空。

井涼覺得他修道兩百載以來,精氣神從未有過如此的圓滿自在,他的耳畔再傳來幾聲極為渺茫的慘叫後,身心瞬間泰和,隻覺神意與天地交融更深,有種種靈機湧上心頭。

天地沒有異象生出,也沒有人劫降災,要去奪他丹藥,就在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裏,井涼的大丹,成了。

三日之後,神清氣爽的井涼站立在昆侖的一處無名山崖之上,與一個白衣隱士把手言歡。

“楠鏡我友,此次我能夠破關而出,也是險之又險,”井涼一臉僥幸,語氣中滿是後怕的意味。

被井涼稱作楠鏡的白衣隱士,略一思索,撫掌笑道,“道兄此次煉丹,天劫人劫不起,那必是遇上了魔劫,可是天魔亂心,損神損道?”

井涼哈哈一笑,搖頭說道:“果然瞞不過老友,正是天魔尋我煉丹間隙,潛入貧道道心之中,若不是最後丹成別有一番神妙,功行圓滿之時煉去了內外魔,說不得老友你今日見我,就是另一番姿態了。”

“道兄吉人天象,可喜可賀,今日我卻還有一個好消息奉上,讓道友喜上加囍。”

隱士楠鏡一臉神秘,心中也在感慨他這位道兄的好運道,畢竟這可是一個天人級別的助力。

他也不賣關子,即刻說道:“道兄,你可還記得當年有緣在你洞府旁不遠山頭修行的草鞋少年?一甲子風雲變幻,他如今可是山下江湖裏有名的武道天人......”

隱士楠鏡娓娓道來,講述了一個甲子前曾有少年入山練武,得到了山中修行人所贈的築基丹,以此為基,走出一條武道神話的故事。

聽完故事後,井涼麵色不變,隻是輕輕說道:“貧道一甲子前開爐煉丹,那時他隻是個小兒,尚不知武道,一甲子後,老夫終於練成了寶丹,而他也已經是名聞天下的絕頂武夫。

可惜,可惜,如此美玉良才,本該是我的弟子,卻因為煉丹而錯過一場師徒之緣。”

“道兄可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我觀道兄這一甲子修行,丹道有成,臉皮卻也厚了不少,那少年功至武道天人,論位份乃是地仙一流,更勝我等大真人,師徒之說,切莫再提。

道兄勿憂,縱然不是師徒,他又怎會忘卻道兄昔日贈丹的情誼。引以為援,道兄日後的道途想必會更加平坦。”

井涼心知好友誤會了他的的意思,但也不想解釋太多,隻因他與那少年之間還有一段故事,當日他所傳飛信本就有一封是給不遠山頭的少年。

如此良才,陰差陽錯,不入仙道之中,卻走了武夫路數,井涼當下心中歎息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