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貧民(1 / 3)

三代貧農

話從劉邦帥幾千起義軍到陳留說起:

當時起義軍還沒有找到組織,劉邦聽說有個叫景駒的同誌開辟了一片根據地,便跑去投靠景駒。忽然遠處過來一隊人馬,領頭的是一個身體瘦弱,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劉邦的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陰險的笑容,但又定睛一看,不覺胯下一涼。馬的,算你走運,今天沒戴帽子。於是叫部隊隱蔽臥倒,自己上前朝書生喊話道:那個誰,你們是哪個部分的?來此何幹?隻見那書生緩緩說到,在下張良,是去投靠景駒的,路過貴地,還請行個方便。說話間頗有幾分仙風道骨和貴族氣息。劉邦本來土鱉一個,看如此情形,頓生了幾分好感。劉邦道:原來是同道啊,正好我也是投靠景駒的,不如咱們同路吧,這兵荒馬亂的,也好有個照應。張良看著這個與他年紀相仿的人,不覺心中咯噔一下。心想,此人雖然粗鄙輕浮,但眉宇間有一股逼人之英氣,不可直視。又隆額準目,骨骼驚奇,我雖閱人無數,但未曾見過如此貴相,其必非常之人也。於是傾心與劉邦相交。

在行軍休息之餘,張良喜歡給眾將講六韜中的兵法,但眾人無一聽懂。於是便講給劉邦聽,誰知這劉老粗一聽就懂。張良便暗暗驚奇。更加堅信此人必非常人。說實話本事沒多少,就悟性好。什麼東西,你給他一說他就明白,這就具備了一個領導最重要的素質。而且他不但能聽懂,還能在幾個方案中選出最好的方案,這就更不得了了。確實,悟性這個東西是學不來的。張良愈加覺得此人不凡,便把自己的部隊也交給劉邦指揮。由此可見人家張良不是向劉邦求職的,而是入股的。

不幾日,二人便到了景駒的轄區。但探馬來報,說景駒同學已被項羽ko了。眾人一聽,驚出一身冷汗,心想,還好我們走得慢,不然也成項羽的炮灰了,眾將紛紛要撤離。隻見劉邦同學眉頭一聚,既而仰天大笑,以至於發出了豬叫聲。命令眾人繼續前進,驚魂初定的眾人又後背一涼,連張良都不解,聞到沛公這是何意?莫非要帶隊團滅,或者故意送人頭?劉邦說道,我們是打景駒的,為什麼要掉頭走呢?若我們掉頭走,必然會被當成景駒的援兵,到時候恐怕還是小命不保,不如說是打景駒,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咱們順勢可以投靠項羽啊!聽說項家時代為楚將,深受楚國人民的愛戴,景駒怎麼能和項家比,這真是天意啊!(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是有多能幹,而是在遭到失敗時或者生死關頭,以最好的辦法來降低損失,或者反殺。後來劉邦在快被項羽抓住時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扔下車也是這個道理。不扔睡都跑不了,扔了成活率馬上翻倍)

這一幕在幾百年後,劉邦後人劉秀身上又重演了,當時劉秀華一幹人等在河北招安失敗,被敵方追殺,一連幾天都沒吃飯。於是劉秀便想了一個辦法,假扮成敵方的使團,去官府蹭吃。官府叫他們狼吞虎咽,哪像是使者,懷疑他們是劉秀等人,又沒有證據,於是在席間喊話道,河北使者來了。這一聲把眾人嚇得半死,真是裝鬼的人遇到鬼了,眾人撒腿就跑,卻被劉秀攔住,隻見劉秀不慌不忙道,既然河北使者來了就進來見見吧。這才救了眾人的命,由此可見領導就是領導,他的目光看的比平常人遠。在最危急的時候,總能以最好的辦法化解危機。這種情況若跑是必死,若不跑死亡率最多百分之二十五。最安全的當然是使者不來,就算使者來,劉秀可以反誣陷使者是假的。像劉秀此時的部下個個不是吃素的,都是以後的開國功臣,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對付一個地方使者,猶如王者對黃金,基本是吊打,

公元前225年,這一年劉邦是31歲,秦軍的猛將王賁率軍進攻魏國,一直打到了大梁,漫山遍野的秦軍士兵圍住了這座都城,跟鐵桶一樣,讓城中的人走不出來,無不感到擔心害怕。

很快有人告訴了張耳,魏軍守不住大梁城了。

原來,王賁使用了一個一般人想不到的辦法攻破大梁,借用氣勢滔天的黃河水淹沒了四麵城池,第一天沒什麼變化,第三天就有了被泡爛的跡象,不到半個月時間,一部分城池就不可阻擋地垮掉了(《史記》:引河溝以灌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