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川南有一小村,名曰陳家村,村中約八、九十戶人家大半姓陳。
陳家祖上本在戎州(今宜賓)一帶偏遠山區中,原為秦漢西南夷人之舊地,有蠻、僚民族世居於此,夷中又以僰人為眾。夷人民風多彪悍,自唐以來,各少數民族之間地方割據爭鬥不斷,對漢人聚集地也常有襲擾搶掠。到得宋代,鬥爭更加激烈,就是麵對官府也常有反抗挑釁之意。
陳家族人中有些不願受其亂,提出移居它處,然族中亦有難舍故土不願離去者眾多。當時的族長頗感左右為難,與族中長輩多方商談做出決定:願意離去者選一新任族長帶領作為陳家本族分支,盼此去天高水長、血脈永連。
秋收結束,天氣還算暖和,陳家族人在祭祖後選擇了一個宜出行、搬家的吉日。
山道艱難,這二十幾戶約七、八十人,背著背篼、拉著板車拖兒帶女,走走停停數日後來到瀘州城外。看城門來往人群絡繹不絕,城門外擺有三四家茶攤、食攤,繁華遠非戎州可比。族長見眾人滿臉皆疲憊之色,令大家在此休整,明日繼續前行。又見天色尚早,叫上七八名年輕人一起到城裏去購買補充些幹糧。
此去帶回的消息令大家憂心忡忡,就在昨日有僰人搶劫了一處漢人並邊(意指靠近少數民族住地)之地,聽聞還殺了人。大家原來在家時遇到僰人多隻為搶奪糧食物品之類,遇人反抗也最多是傷人恐嚇,沒聽說哪裏出過人命。這次竟鬧得這麼大,不知留在家鄉的親人可還安好。
一時間族人惶惶,不知該繼續前行還是該回去看看留在家的親人?新族長召集各家戶主商議,看此地城牆堅固,城中兵強馬壯,周邊也全是漢人,就算夷人來此搶奪也應當能抵擋,不若就地安頓下來。另派出兩名身強力壯者返回探望並說明此地情況,接引家中族人來此聚集。
次日一早族長便帶人去官府衙門看看有無布告需要招募農民前去墾荒之地。辰時(7-9點)族長一行回來,催促眾人速速整理行裝啟程。距瀘州東南約五十裏處的大柳鎮,官府在附近劃地開荒,荒田允許承租,也可買下,免三年稅收,三年後稅十之三,如將來增添荒土也按此稅法,再不增加。陳家一族落腳之處,離大柳鎮七裏,因陳家人眾,故取名陳家村。
其後不久,有在先前叛亂中劫後餘生的族人也相繼來此安家落戶。鄉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二十年歲月悠悠而過。
川南多山,道路常是依山腳走勢蜿蜒而行,有詩雲“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如此。路上有一藍布牛車緩緩駛來,山路兩邊群山鬱鬱蒼蒼,山勢陡峭將陽光遮擋,未時(13-15點)剛過,道路卻已顯得有些陰暗。待拐過彎來,又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