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排出一支15個布狄卡的探索小隊,帶著5支莫辛納甘步槍,600餘發子彈、10把刀,一路沿著河流向大陸內部深入
如果途經森林地帶,勁量不要進入森林
啟程後不久,思就遇到了第一隻生物,一隻背部長有甲殼的生物
思沒有著急殺掉它,而是觀察著它的行為。
經過20多天的隱匿觀察之後,思大致掌握了它的行為
乓……乓……兩聲槍響
直接擊殺了它,接下來就是解剖,解剖需要迅速,防止血腥味引來其他生物搶食
進過觀察生活習性和解剖,思歸納出一下生物的各項信息
劍龍(思取名)劍龍為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它們居住在平原上,並以群體遊牧的方式和其它(如梁龍)等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裏沒有牙齒,但嘴裏的兩側有些小牙。劍龍的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在它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刺。這些刺有10厘米長。劍龍的前腿比後腿短,前腿有五個腳趾,而後腿有三個腳趾。劍龍走路時用4條腿。
它的腦部與頭顱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覓食較低的植物,因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卻非常的低平。
全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 米。整個身軀龐大,但隻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隻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它的背上長著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劍龍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前肢短,後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
最初,思估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一樣平鋪在恐龍身上的,後來,經過仔細的研究,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一下,利用涼風散熱。
在尾部靠近末端的區域,則有兩對尖刺向水平方向突起。這些裝甲,可以用來防禦一些掠食者
劍龍有4支腳,它們的後腳有3個腳趾,而前腳則有5個。四肢皆由位於腳趾後方的腳掌支撐。劍龍的後腳比前腳更長也更強壯,使姿態變得前低後高。它們的尾部明顯高於地麵許多,而頭部則相對地較為貼近地麵,能夠離地不超過33厘米。
劍龍屬於草食性,劍龍則的牙齒缺乏平麵,使牙齒與牙齒之間無法閉合,它們的下顎也無法水平地運動。
思發現它所吃的食物包括了苔蘚、蕨類、木賊、蘇鐵、鬆柏與一些果實(這些都是長期觀察下來發現的植物,思並為仔細研究)
同時由於缺乏咀嚼能力,因此它們也會吞下胃石,以幫助腸胃處理食物。(思起初明白劍龍為什麼要吞屍體,在解剖後發現被石頭碾碎的植物之後才明白)
思還發現,在劍龍臀部區域的脊髓,擁有較大的通道,能夠提供空間給一個比腦部大20倍的構造,裏麵具有大量的神經節,這個腦可能用來控製身體的後半部。同時這顆腦也可能在劍龍遭受略食者攻擊時,暫時性地幫助它們抬高身體。
最大的板狀物發現在劍龍的臀部上方,高度與寬度皆為60公分。它們是以互相交錯的方式平行排列於劍龍背部的中在線
大致的情況就是如此,而且思還對劍龍吃的食物產生了興趣,但是這20個左右的晝夜,劍龍走了不少的路,在附近隻找到了名為蘇鐵的植物,並研究做出了以下概述
樹幹高約2米,稀達8米或更高,圓柱形如有明顯螺旋狀排列的菱形葉柄殘痕。羽狀葉從莖的頂部生出,下層的向下彎,上層的斜上伸展,整個羽狀葉的輪廓呈倒卵狀狹披針形,長75-200厘米,葉軸橫切麵四方狀圓形,柄略成四角形,兩側有齒狀刺,水平或略斜上伸展,刺長2-3毫米;羽狀裂片達100對以上,條形,厚革質,堅硬,長9-18厘米,寬4-6毫米,向上斜展微成V形,邊緣顯著地向下反卷,上部微漸窄,先端有刺狀尖頭,基部窄,兩側不對稱,下側下延生長,上麵深綠色有光澤,中央微凹,凹槽內有稍隆起的中脈,下麵淺綠色,中脈顯著隆起.。
劍龍一般以該植物的葉子為食,布狄卡也吃了一點,富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種比較好的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