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裂(2 / 2)

在2004年,科學期刊《自然》公布的一份研究,敘述了一種早期暴龍超科物種,奇異帝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如同許多在義縣組發現的恐龍,帝龍的身體有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種原始羽毛。另外也發現過體型較大的暴龍類身上長有羽毛,例如華麗羽王龍。暴龍與其他暴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蒙古所發現的成年暴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鱗片所組成。也有可能是幼年個體的身體某些部分覆蓋者原始羽毛,但成長後脫落,最後身體缺乏隔離物,如同許多現代大型哺乳類,例如大象、河馬、大部分的犀牛。根據霍爾丹法則,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麵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因此成長後的暴龍較易保持體內的熱量。大型動物演化自溫暖的環境,而用來隔離熱量的羽毛會將過度的熱量留在體內,造成體溫過熱。因此大型暴龍科恐龍,例如霸王龍,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原始羽毛,以適應溫暖的白堊紀氣候。

隨著標本的增加,科學家們開始注意到暴龍的個體間變化,並發現它們可分為兩種模式或形態,類似於某些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其中一個形態較為粗壯,而另外一個較為纖細。數個形態學研究認為這兩種形態代表暴龍擁有兩性異形,而較粗壯的形態通常被認為是雌性個體。例如,數個粗壯標本的骨盆似乎較寬,可能用來容納產卵的通道。粗壯形態的第一節尾椎上的人字骨縮小,很明顯地用來是容納生殖係統的產道,這特征也在鱷魚身上出現。

兩性異形的證據被削弱。一個2005年的研究發現,原先宣稱鱷魚的人字形骨特征是兩性異形特征是錯誤的,使得擁有類似特征的暴龍的性別分類產生爭議。“蘇”的第1節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蘇”是個非常粗壯的個體,顯示這特征並不能用來辨認這兩種形態。因為暴龍的標本被發現於薩克其萬省到新墨西哥州的地帶,個體間的差異可能較適合顯示地理差異,而非兩性異形。這些差異也可能與年齡有關,較粗壯的個體可能是較年老的個體。

現在隻有一個霸王龍標本被認為確實屬於某個性別。“B-雷克斯”標本的數個骨頭內保存了軟組織。某些組織被鑒定為髓質組織,髓質組織是種隻存在於鳥類身上的組織,是鈣質的來源,可在產卵期製造蛋殼。因為隻有雌性個體產卵,髓質組織隻存在於雌性鳥類體內;但在雌性個體製造荷爾蒙如雌激素的期間,雄性個體也有能力製造髓質組織。這個證據明確顯示“B-雷克斯”是個雌性個體,並在產卵期間死亡。最近的研究顯示鱷魚沒有髓質組織,而鳥類與獸腳類恐龍共同擁有髓質組織,進一步證明了兩者之間的演化關係。

霸王龍位於白堊紀晚期的食物鏈頂端,當時北美洲的各種恐龍基本上都可以成為它的捕獵對象,有時它們也會攻擊像阿拉莫龍這樣的長頸食草恐龍。腫頭龍由於體型較小一般不在霸王龍的食譜裏。甲龍很少被霸王龍捕食。當時分布在北美的其他一些肉食恐龍例如矮暴龍等可能與霸王龍產生一些競爭,但卻遠不是霸王龍的對手。

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佛羅裏達州或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15~25米,樹幹直徑不到0·3米。在它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且恐龍種類相比侏羅紀減少,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象的奇特。

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霸王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係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闊葉植物。”

“你怎麼,會知道這麼多!”

“我是全知的神!”

這是最後一篇科普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