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海洋(2 / 2)

阿道夫一邊修複傷口一邊和那條魚撕咬.。隨著z每一口咬在了那條魚的頭部之後,它徹底不動了。可能它到死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咬不死對麵這個生物,哦不對,它不能進行這麼複雜的思考。

“這是個什麼玩意,醜不拉幾的”

【提塔利克魚,提塔利克魚被認為是魚類及兩棲類之間的物種。與過去許多更類似魚類的化石不同,它的“鰭”擁有原始的腕骨及單純的趾頭,表示它們可以承受重量。仔細觀察這些接合處顯示提塔利克魚雖然很可能無法使用它們來行走,但是它們可能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就像伏地挺身一樣。前鰭的骨骼顯示出它們可能擁有許多肌肉組織,這表示它們擁有發達的肌肉,而且有能力像手腕一樣彎曲。這些類似手腕的特征可以幫助提塔利克魚在快速移動時穩定身體的底部。】

“好奇怪”

思覺得這個提塔利克魚沒什麼好研究的,還不如阿道夫這樣的遠古兵種好。思沒有意識到提塔利克魚的血引來了海洋中一種恐怖的存在——鄭氏魚。

阿道夫剛轉過身去,一隻巨口就將阿道夫吞咽下去,連撕咬都沒有。阿道夫沒有覆蓋甲殼,很快就被鄭氏魚的胃液溶解了。

思有些懵,好一會才緩過來,緩緩的問到

“這是什麼?”

【鄭氏魚,鄧氏魚的外貌,給人以異常凶猛的感覺。強壯的類似於鯊魚的紡錘形的身軀更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雖然是肉食性魚類,但無牙,代替牙的是位於吻部的頭甲贅生,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能切斷、咬裂、粉碎任何東西。

色素細胞顯示,鄧氏魚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呈銀色。體長6米左右,體重約1噸。這種魚對它的食物毫不講究,它吃魚、任何海洋生物、鯊魚甚至它的同類。且這看起來是鄧氏魚忍受消化不良的結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魚在一起。

鄧氏魚看起來像是凶暴的猛獸:強有力的體格加上包裹著甲板的頭部。這是一種泥盆紀海洋最凶猛的肉食動物,即使在4億年後人們看到它的化石仍然會感到敬畏。它非常大,這意味著它可以一口將小型鯊魚撕成兩半。】

“好可怕”

思想複仇,但是怎麼複仇?思自誕生以來,擊殺過最大的生物也就是蠕蟲了,但它們行動緩慢,比較好對付。這鄭氏魚體長6米,怎麼打得過呢?

思認為之前的想法是對的,海洋真的是太危險了,還是待在陸地為妙。但陸地也安全嗎?不見得是這樣,陸地上也有許多未知的生物,隻不過思沒有探索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