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職介紹(1 / 3)

東漢的政治組織與西漢基本相同,而稍有損益。光武帝即位後,為緊縮開支而裁減官僚機構,減少官員名額,每年節省俸錢開支以億萬計。

東漢的中央政府,還是以三公九卿組織而成的。但在新皇帝即位之時,則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攬政務。光武躬政,以尚書台總領紀綱,職無不統。禦史台也合並在少府下麵。侍中在西漢本是加官,到東漢設立侍中寺,獻帝時給事黃門也並入侍中寺,成為少府下麵的一個機構。

西漢時,有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上公,而東漢則僅有太傅一人,也稱上公。《東漢會要·職官一》雲:“太傅,上公一人。原注說:掌以善導,無常職。”光武帝以卓茂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戶,賜幾杖車馬。此後,每當新皇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錄尚書事這一官稱創始於西漢,武帝曾以張子孺為錄尚書事。東漢時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等均任錄尚書事,死即除其官。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被殺後,又以胡廣繼任,這是例外。東漢末,董卓曾在長安自尊為太師,位在太傅之上,但死後即除其官稱。太傅有屬吏,據《漢官》記載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24人,令史、禦屬22人。

上公之下是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光武帝初即位,置大司馬,至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才改大司馬為太尉。《後漢書·百官一》載:“太尉,公一人。原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最,表示政績優異,殿,表示政績下等)而行賞罰。”凡國家有大事,即與司徒、司空共同商議。牟融、徐防均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這說明太尉除主兵政外,也兼管民政。太尉分領太常、衛尉、光錄三卿。其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諸曹掾、史、屬24人。在諸曹中,西曹主府中官吏的任用;東曹主二千石的遷轉和任用;戶曹主管民戶、祠祀、農桑;奏曹主管奏議;辭曹主管辭訟;法曹主管郵驛日程期限;尉曹主管卒徒轉運事;賊曹主管盜賊;決曹主管刑法;兵曹主管兵事;金曹主管貨幣、鹽鐵;倉曹主管倉穀。此外,還有黃閣,主簿錄省眾事,為閣下諸吏之長。又有令史及禦屬23人,閣下令史掌管儀仗執事;記室令史掌管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管府門。其餘令史掌管各曹文書。

光武即位,初置大司徒,《漢官儀》說:“王莽時,議以漢無司徒官,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稱司徒。《後漢書·百官一》載:“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製,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若國家有大事,即與太尉、司空共同商議。司徒主人,掌教化,分領太仆、鴻臚、廷尉三卿。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31人(《漢官目錄》作30人,此據《後漢書·百官一》),令史及禦屬31人。光武帝即位,依武帝故事,置司直,居丞相府,助督錄諸州,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省置。漢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複置司直,但不隸屬司徒,掌督中都官,不領諸州事。

司空,公1人。光武即位置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為“司空”。《後漢書·百官一》雲:“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國有大事,則與太尉。司徒共商議。司空主地,分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司空為禦史大夫,職如司空,不領侍禦史。其屬吏有長史1人、掾屬29人、令史及禦屬42人。

東漢初年,征拜三公多是知名經師,當時皇帝勤於政事,好明察,僅以尚書協助自己處理政務,不以實權交給三公。並且對僅有考課任務的三公,還課其殿最,往往以小過而免退之。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坐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而湛不舉奏,坐免官。趙熹為太尉,明帝永元三年(公元60年),以考核中山相薛修事不實,坐免官。馮魴為司空,永平四年(公元61年)以考核隴西太守鄧融事,聽任奸吏所為,坐免官。更有甚者,至於詰責誅斥,例如韓歆為司徒,因好直言,無所隱諱,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歸鄉裏,並下詔責之。韓歆惶恐不安,與其子嬰皆自殺。其後歐陽歙、戴涉為大司徒,皆以罪下獄死。

西漢時,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光武即位,沿西漢舊製,也置九卿。其所職掌,也與西漢略同,隻是機構的裁並,屬官的精簡,有異於前。此外,東漢的九卿,分別隸屬於三公。《通考·職官考》說:

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鴻臚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

東漢九卿之長均加“卿”字,其秩皆中二千石。此外,東漢九卿與西漢不同者還有:

(一)“光祿勳”設中郎將(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東漢末還有東、北、西、南中郎將)。

(二)“少府”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尚書6人(秩六百石)。“尚書”在西漢成帝時,初分四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主客曹(一說五曹,多一個三公曹),東漢初分為六曹:改常侍曹為吏曹,又把主客曹分為“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尚書”又設左右丞2人(秩四百石),《後漢書·百官三》載:“掌錄文書期會,左丞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右丞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侍郎36人,每曹6人(秩四百石),掌作文書起草;令史18人,每曹3人(秩二百石),後增劇曹3人,合為21人。可見尚書組織之龐大。

從表麵上看,東漢的中央職權,似乎是三公、九卿在行使,其實並不如此,實際的權力掌握在尚書台手中,所謂“三公”隻不過是充當傀儡而已,雖然他們分管了九卿,但都不能發號施令。《後漢書·仲長統傳·法誡篇》說: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政歸台閣(即尚書台),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東漢中央官製與西漢官製最突出的區別,就在於尚書台的組織。尚書之官稱創始於秦代。不過在秦時,所謂尚書,隻是少府的屬吏,其任務僅僅主管在朝中傳達詔令,當時皆以文人為之,至漢武帝改尚書為中書,以宦官任之。成帝時,再恢複尚書舊名,尚書的由來雖然已久,但至西漢末,在中央政府中並不重要,隻不過是宮廷收發而已,地位極低。至東漢光武帝,為了推行絕對的獨裁政治,對於自己欽命的三公,也不信任,把國家的大權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為了處理政務,那些侍從左右的尚書,便是他最好的助手。自此以後,尚書的權威日益高漲。《通考·職官考》雲:至後漢,則(尚書)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非常清楚,所謂尚書台,就是皇帝宮廷的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