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持續減速(2 / 2)

王若曦:“璐璐又不是別人。”

……

譚貴臣給張璐發來了一份數據,是關於太陽引力的。

從這份數據上來看,恒星引力一直在不斷的曾強,始終處於上升趨勢。

這說明之前的預測都是準確的,照這樣下去地球終有一天會墜入太陽,而且這一天並不會太遙遠……

受引力作用,地球的公轉軌道持續降低,自轉速度明顯更慢了。

其實最近張璐已經感覺到了,似乎沒一天都更長了一些……

數據顯示,此時地球的自轉速度約為1526公裏/小時,比正常速度慢了近80公裏/小時!

現在每天是26個小時,白天和黑夜都比以前長了一個小時。

難怪最近全球地震頻發,原因是地球由三部分組成“液態地核、固態地幔和堅硬的地殼”它們原本是同步旋轉的,但自轉減速之後,每一層的減速幅度卻不一致,它們之間產生了摩擦、導致強烈的地質板塊運動,進而可能引起火山活動的更加頻繁。

不過近來好像還沒有關於火山活動的報導,看來應該快有了。

連同這份數據一起發來的還有一份文件,和一個電話號碼。

譚貴臣:政府同意再建造一座發動機,這個號碼是環球科技的,你打電話通知他們一聲吧~

張璐:為什麼要我打電話?您不會吝嗇這點電話費吧?

譚貴臣:你打比我打跟合適。

張璐:但機會是您爭取的呀,我怎麼能坐享其成呢?

譚貴臣:好了,就這麼定了,將來人們依靠的應該是你,而不是我。

張璐打過去電話,通知了他們這個消息。

幾天後,陸續開始有關於“發動機重建”的報導了,之前剩下一半的發動機殘骸有些地方還能用,比如:反應爐,鋼材,點火裝置等……

“環球科技”邀請張璐親臨內部會議,共同商討發動機建設問題。

從外形設計角度,張璐提議應該將發動機高度降低,折中出來的鋼材可以用來加固底盤。

經過討論,技術部認為、想要保證輸出率,機體高度最低也不能低於1800米。

張璐:“可以,起碼降低了700米,就用這700米的鋼材加固底盤設施,因為底盤才是發動機的關鍵,所有設備都在這裏,如果這裏出了問題,那結果肯定還是失敗。”

於是,底盤金屬厚度從原定的34cm,增加到了42cm。

公司還沒有找出是否有內部人員高破壞,畢竟“狂熱分子”四個字不會寫在臉上。

他們隻好對所有員工都做了一遍心理測試,合格的可以繼續參與2號試驗機的建設,不合格的不允許接觸任何發動機相關事宜。

雖然這樣做確實可以降低人為的可能性,但還不足以確保萬無一失。

張璐認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建造上,而是出在發動機啟動之後的某個環節。

所以,在建造過程中是不會出現問題的,大可不必太過於擔心。

因為在發動機啟動之前,各項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有任何問題我們都能夠提前發現。如果真的有人從中作梗,他也不會蠢到在發動機建造的時候動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