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逼婚夜逃(1 / 2)

民國九年,不同於夜上海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在距離百公裏外的海麵上。

風中夾雜著些許鹹鮮的濕潤,太陽走進了雲堆中,陽光從雲裏直射到海麵上,水波粼粼。三二隻海鳥飛在天際。遠處從淡淡的晨霧中駛來一艘艘漁船,船上作業的漁民往來拉網,海水拍動船頭和船舷。

岱嶽漁島,古稱蓬萊山,島東部有一碼頭,地名謂船上跳,形成於清朝年間。每逢漁汛,來自各地漁船聚集此島,船以千計,人達數萬。常年有過往的漁船聚集,以漁興市,以市興鎮,成就了這座東南沿海比較有名的漁島。此時正值夏汛末,漁船歸港,港口有不少漁船和貨船正在碼頭拋錨。早晨,碼頭邊上已是人頭載載,有拉運著鹽、各類海鮮各種貨物下船運往內陸,拉船客的,交易貨物的,好不繁華熱鬧。

漁船入港。

碼頭邊上的一處簡陋涼亭,三四把長登隨意放著,供過往漁農、商販休息。此時十來人正坐在涼亭中,或倚或坐,正在談天,無非家長裏短,亦或者是近來聽聞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說得口沫橫飛。其中一個女孩,八九來歲,穿著一身普通的短式盤扣大襟衣褲。蜷縮在長凳睡得香,現在正值處暑,天氣還熱的很,小女孩用一頂竹笠蓋著臉遮著太陽。

“回來了,回來了!一連啊,別打瞌睡了,漁船來了。”女孩身邊的老婦人推了推她。

一連,祖輩從鄞州遷至這岱嶽漁島。阿娘在生她的時候就難產了,阿爹去年海難身亡。小小年紀的一連從幫村裏的婦女們做小工來賺點幾個小錢,夠自己湊合糊口。平日裏隔壁鄰居王阿婆一家看孩子命苦,很照應。

一連睜開眼,光線從笠帽的縫隙中透入依然是明晃晃刺目的很,不由眯了眯眼睛。應了一聲王阿婆,便利索得拿下竹笠,起身理了理一頭齊肩短發撣去身上的塵土,又快速得將竹笠戴好。抬臉望向王阿婆,齊眉的劉海下一雙烏亮亮的大眼睛,透著一絲疲憊。

昨日王阿婆告訴她,她家兒子大壯叔叔前幾日隨漁船出海捕撈今日就要歸來,需要搭個人手方便清理和買賣,於是叫來一連幫忙,五更三點就起床和王阿婆便出門來這裏等著。

“一連,儂這樣可不行。昨晚上漁網又織到幾更?我說哪有這麼小的孩子拚命幹活的呀”王阿婆拽了拽一連的衣角,“一連啊,不是阿婆囉嗦,不如當東沙鎮劉瘸腿家的童養媳,也不用這麼吃苦,儂自己也有個照應。上回……”

王阿婆見一連半晌沒有個回應,依舊破沫橫飛勸服劉家童養媳。

一連見王阿婆沒個消停的意思,蹙著淡淡細長的眉毛,道“阿婆別說了”,撇撇嘴“漁船來了,我們快過去幫大壯叔叔。”

就往人群裏鑽了去跑遠了。

雖然明白王阿婆是出於一片好心,熱枕勸服她當別人家的童養媳,希望她小小年紀不要這般吃苦。劉家靠的是租船發家,家中有個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劉成二兒子劉赫都已成家,小兒子劉敘已到立命之年,因為兒時高燒不退,燒壞了腦子影響了正常發育,雙腿還如幼兒一般細短無力,算是個半廢,這輩子也估計是廢了。

雖然劉家中有財,但是這岱嶽島上沒有哪戶人家願意委屈了自家女兒,劉家老頭處處為三兒子尋親卻未果,劉敘討老婆一事便就此在整個島上傳開。

木一連怎會願意嫁個瘸腿?更何況年紀尚小,她想著上私塾、認字,還想著將來去上海做小工,聽說上海的小工錢要比岱嶽的小工錢來的多。

熱鬧繁華的橫街漁鎮,王大壯挑著一擔子海貨先回去了。

日過午後,一連坐在攤邊幫襯看守著海貨,“阿婆,今天來買魚的人可真多。”街道上人來人往,新鮮的海貨賣得很快。“是呀,我看沒剩幾多少了。一連,今天就賣得差不多了,阿拉收拾一下好回去了。”

“恩。”一老一小開始收拾起了物件。

回去的路上,一連想起自己好久沒好吃的東西。東鼎和香幹的特色就是用鹽鹵泡製,味道鮮而不腥,鹹而不澀,咬上一口韌韌的,真是讓人回味無窮。第一次吃的時候,還是阿爹給木一連從市坊裏帶過來,木一連吃了就一直記得這份味道。趁現在還在街鋪,咽了咽嗓子。

和王阿婆想去買點吃食帶回去,王阿婆把今日的小工錢給了一連。讓一連到家後記得來她家挑幾樣愛吃的海貨,臨走時還交待上好幾句注路上小心便也回去了。

買好香幹到家,已近黃昏,一連先是去了王阿婆家道謝。背著一小筐王阿婆送的海鮮回到家中。打了一盆清水擦幹淨了自己的臉蛋和小手,拿出一塊白天買的香幹塞進自己嘴裏,嚼了一嚼。果然美味,還是這麼好吃的啊。